【财政文学 — 品读重点】六任财政部长的聚会

项怀诚
2020-07-04



项怀诚
财政文学
昨天

点击上方蓝色文字关注我们吧


新中国成立60周年,从第一任财政部长薄一波算起,到邓小平、李先念……谢旭人,已经十任了。令我难忘的是2002年9月19日上午,新中国成立以来共和国六任财政部长在北京西山薄一波同志住地的聚会。这是一次历史性的聚会,在中国财政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

事情的缘起

不记得是什么时候,财政部的付芝同志(曾任财政部部长助理——编者注)说,现在不少财税干部都不知道邓小平、李先念、薄一波当过财政部长。当时我记住了芝的这句话。1998年我出任共和国第八任财政部长,在以后的几年中,每年都去看望老部长。到2002年时,曾任财政部长的薄一波同志95岁,张劲夫同志89岁,吴波同志96岁,王丙乾同志78岁,刘仲藜同志68岁。那年劲夫同志得过一次病,行动不如以前便捷,平时要依杖而行;吴波同志因病住进北京医院;丙乾同志有疾多年,开始影响正常走路。光阴荏苒,时光如梭,我很想促成一次老部长的聚会。大概在8月份,我去墨西哥和美国参加国际会议之前,部党组的同志议过一次,授权我具体操办。我先打电话给仲藜同志,征求他的意见,仲藜同志说是个好主意,完全支持,关照我征求其他几位老财长的意见,关键是要请示一波同志。于是,我分别与几位老领导联系,并电话请示一波同志办公室的李静同志。李静是一波同志的老秘书,那年也七十多岁了。当时我说财政部历届老部长希望在中秋节前来看望一波同志。李静同志说他请示后再给我打电话。几天之后就告诉我:领导同意,具体时间再商定。

9月17日,李静同志给我打电话说会见可以安排在19日上午,地点就在玉泉山。那天,我们除了通知几位老部长以外,还向时任中央办公厅主任的王刚同志报告了。王刚同志说这是好事,届时中央档案馆派人录像、摄影。我心里想,正好,我们原来觉得这个活动不便通知新闻单位,本想机关里安排人拍点照,留下音像资料,存作纪念的。这样一来,这次活动就可以留下完整的资料了。

为了这次历史性的聚会,由时任财政部办公厅主任的王军同志负责买了三只花篮。因为过两天即是壬午年的中秋节,又从钓鱼台买了几盒月饼,算是给老部长们贺节的。

亲切的会见

会见那天,我和财政部党组同志楼继伟、金莲淑、金立群、肖捷、廖晓军、李勇一起坐一辆中巴车,一路上,大家有说有笑,很快到了西山。那次同去的还有由财政部副部长转任国务院副秘书长不久的高强同志。劲夫和吴波两位都带了轮椅,吴波那时已住进北京医院,原先医院不同意他出来参加活动,吴波同志坚持要来,医院勉强同意了,专门派了一位大夫陪伴。那天,吴老精神抖擞,神清气爽,我们把他的位置安排在薄老的右侧,让两位老战友说话方便一些。两位一见面,就有一段精彩的对话。

薄老:吴波,你多大了?

吴老:96啦!

薄老:你怎么能比我还大?!

吴老:啊!老糊涂啦!活多大都记不住了!

在一阵笑声中坐定以后,薄老转过身来对吴老说:“你是比我大一岁。”

当时我站在两位老人家的边上,听到这段对话,心中对两位90多岁高龄的老领导充满了敬意。他们当年都是叱咤风云的人物,多少次大风大浪中,处乱不惊,到了暮年,依然思维敏捷,应对自如,那么有分寸、那么稳重,令人肃然起敬。

我在那次会见中让薄老“斥责”了一句。当时薄老问完几位老部长年龄以后,也问了我,我答63岁。薄老“板”起脸说:“你还小着呢,一边站着去!”我这一辈子中有机会亲近老人家的仅此一回,耳提面命,当面指示的也仅此一句。所以,几年过去了,至今还清楚地记得当时的情景。

在我介绍高强时,薄老说:“又高又强,好哇。”介绍到廖晓军时,我说他是廖斗寅的儿子。薄老耳背,一时没有听清楚。晓军弯下腰凑到耳边说:“您以前的秘书廖斗寅。”薄老听清了,指着晓军说,“啊,有出息。”还问了廖斗寅好。

会见是亲切的,薄老回顾了许多历史。对几十年前的事情他记得都特别清楚,令人惊叹。几任财政部长相聚一起,大家有说不完的话,叙不完的情,只可惜几位老人身体不宜久坐长谈,我们不得不结束聚会。部里同志都希望与薄老单独合影,薄老欣然同意,正襟危坐又和蔼可亲地与大家一一合影。告别时,部里来的同志排着队与薄老握手。握了几个人的手后,薄老说:“不握手啦,手都给你们握疼了。”薄老和大家拱手告别,至今我还保存着薄老和大家拱手告别的照片。

六任财政部长相聚一起,机会非常难得。可惜老部长们这几年中又走了两个,先是吴波,继而一波同志,他们都活过了100岁,两位财政系统的百岁老人,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这次历史性聚会以后,我向国务院分管财政部工作的李岚清副总理报告了一下,第二天在《中国财经报》上发了一条消息。三只花篮、几盒月饼、一杯清茶,这是一次非常简朴的会见,但它的意义超过了许多规模盛大的会议。

作者简介


项怀诚,财政部原部长。山东大学中文系毕业,近年来散文创作收获颇丰,在《中国财经报》副刊发表数十篇散文,在社会上产生广泛影响。


(来源:《财政文学》)



阅读16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
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