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人〈讣告〉》:人生就像麻雀飞过宴会厅

2022-04-27


     《经济学人〈讣告〉》:人生就像麻雀飞过宴会厅

  ——摘自贾行家《文化参考2

我最近读得最开心的书居然是一本《讣告》,书名就叫这个,这本读库的新书,是从英国《经济学人》杂志1995年创立讣告栏以后的所有文章里精选了201篇,其中各类当代名人都有,还包括一只会150个单词,具有抽象思维能力的鹦鹉。很明显,这是一本以人为视角的当代史。中国的《财经》杂志也有这个专栏。

《经济学人》在西方时政、商业和金融、科技领域里的话语影响力,你可能比我还要清楚。它选择写谁,代表了这家杂志对于当代问题的判断和视野;它怎么去评价,某种程度上是一种“盖棺定论”,相当于当代西方社会的风向标和《史记》。比如在乔布斯的讣告里说他“十分罕见地兼具了科技的智慧、战略性的眼光、设计的天才和绝对的人格魅力”,会被各种版本的的乔布斯传记所引用。当然,栏目作者并不是都在说好话,英国人夸人的时候也带着三分挖苦和揶揄,所以来自死者家属的、朋友的游说和干预,一律都会被杂志社的拒绝。

讣告栏目的第二任执笔人、作家安·罗说,《讣告》是英国媒体最好看的栏目,它给大众提供了一种看待事实问题和个人成就的视角,形成了两种一般新闻媒体通常不具备的特性:历史感和人文性。他引用“英国历史之父”圣贝德的一个比喻说:“人生就像一只飞过宴会厅的麻雀,从黑暗中飞来,又没入黑暗,其间只有光明的一刻。飞过的那一刻是我们必须抓住的。”在这段有诗意里的话里,他也没有忘记埋藏一个悲观主义的嘲讽:“当然(麻雀飞过时),也可能宴会厅里的黑暗比之前和之后更甚。”

所以,这本书里除了《经济学人》认为对当代世界有重要影响的人物,也收录很多了很多臭名昭著的、公认的恶人的讣告,而且写得更有意思。其中还包括一些小人物,因为每个生命,每只在喧嚣中挥动翅膀的麻雀,都有值得倾听的故事。

既然是《经济学人》,我们不妨先来看一看它的商业史视角。

比如在为2007年去世的方便面发明者、日清食品株式会社创始人安藤百福的讣告里写道:日清不只是一家公司,方便面也从来不只是一项产业。尽管有索尼随身听,但是日本人依然认为方便面是他们在二十世纪里最重要的发明。安藤的三句格言,成为了一种生活哲学:食足世平。明智饮食,美丽健康。创新事物,造福社会。这里说的食足世平,是指如果全世界的人都有充足的食物,都能吃到一样的食物,那么壁垒就会烟消云散。

同样意义重大的商业发明还有集装箱货运。美国企业家马尔科姆·麦克莱恩在1956年第一次使用改装油轮装载58只集装箱进行货运,这被视为是海运历史上的里程碑,到了1996年,全世界90%的货运都在使用集装箱,麦克莱恩被称为是推动世界经济的“世纪伟人”。

他原本是一个因为大萧条改行开二手货车的农民,在等待装货的时候发现,工人们用吊索把装货物的木箱从卡车上吊到货舱里的工序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金钱,为什么不直接把拖车码放在轮船上呢?

他并不急于实现这个商业设想,先花了20年时间积累资本,开了自己的货运公司,在1955年,他觉得世界贸易已经到了该用集装箱运输的拐点了,能够降低的25%货运成本是货主们不可能拒绝的,就用600万美元的价格卖掉了自己的卡车公司,开始在航运界创业。14年以后,他又用30倍的价格出售了自己所创立的,世界上最大的集装箱运输公司。退休以后,他又发明了一种从担架向病床转移病人的方法,能把患者的痛苦降到最低。

讣告里的麦克莱恩给我的印象是有一种风度。他的耐心、沉稳,似乎是现在这个时代最缺乏的,他是农民出身,一直保持着在家乡的经营方法,很讨厌打电话,必须要当面看着对方的眼睛才能谈生意;而后来那些追求迅速扩张和增长的企业,好像也没有对世界做出比他更大、更有成效的积极改变。

也许《经济学人》也有这种感慨,在惠普公司的创办者戴维·帕卡德的讣告里,写的是他和今天的硅谷做派的不同之处:帕卡德启发了数字时代鼓吹“商场如战场”、“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的科技英雄们,但是他自己是一个老派的绅士,他坚决要求员工要尊重竞争对手,从来不在客户面前批评其他同行。惠普的用人观念是务实和仁慈,是最早实行股权激励和绩效工资的公司。

帕卡德从来没有解雇过一名员工,他对员工充满了信赖,要求设备间不许上锁,员工能随意拿到设备更有利于创新。他不太相信董事会的决策和商学院里的理论模型,习惯自己下车间去解决具体的问题,不过商学院又给他安上了一个“走动式管理”的新名词。

他批评今天的硅谷缺少谦恭的精神,因为成长于大萧条时代,他亲眼见过银行对陷入困难的公司会干些什么,他发誓永远不背负长期债务,只靠利润发展,惠普是到了20周年前后才宣告上市的。

也许因为是一本英国杂志,这本书里的讣告所暗示的商业逻辑、价值观判断趋向于保守派。作者们还有一个选材取向:尽量缩小美国人的比例,公平地对待亚洲人,尽最大努力让女性登上栏目。结果是依然含有大量的美国人,刚才我们就连续说到了两位,因为当一个国家发展成了世界一极的顶尖强国的时候,无论是褒还是贬,都很难回避它对于世界的全方位影响。同时,女性人物依然没有达到让编辑们满意的比例,作者说,这说明即使到了21世纪,“女性仍然要努力拼搏才能活得像男人一半精彩,这实在发人深省”。

那么我们来讲两个讣告中的女性,也可以说是一种具体的人物历史视角。《经济学人》认为女食品科学家艾尔西·威多森在二战时期对于英国人的意义是不下于破译纳粹军事密码的图灵的。

战争里最重要的是吃饭问题。德国人在大多数时间里都吃得很好,美国人也没有食物匮乏问题,而生活在岛上的英国人就惨了,运输食品的船不断被德国的鱼雷袭击,政府担心国家会因为饥饿而灭亡。而威多森发现了一套最简单的饮食维生方案:面包、卷心菜和土豆里含有人体健康所必须的全部营养。她用自己做了几个月的实验,证明这些英国用本土的贫乏、粗劣农产品已经足够维生,如果在上面这三样以外,再有一些鸡蛋、水果和一块肉,那就很幸运了。她还在战争时期建议在面包里添加白垩粉,解决儿童因为饮食缺钙造成的佝偻病。她力求将问题简化的研究成了英国人在战争时代的幸运星。

另一位是日本女作家住井末。

印度的种姓制度里有完全没有人权的“不可接触者”,不知道你听没听说过日本也有“不可接触者”,没听过也正常,因为近代日本社会一直掩盖他们的存在,日本人也普遍对他们一无所知。

这个叫“秽多”的部落民群体形成于13世纪,主要存在于大阪,在上世纪下半叶还有一百多万人。因为他们出身低贱,在封建时代禁止和普通人交往,只能从事最低下的工作,法律还规定,杀死7名以下的“秽多”并不需要负责任。

住井末并不是“秽多”,但是她从小目睹这些人依旧遭受着歧视和虐待,他们的社区失火,消防局都不会来援救。她在五十多岁丈夫去世以后,开始写记录部落民苦难生活的七卷本系列小说《没有桥的河》,呼吁社会公平对待这个群体。这套书成了当时日本人了解这个社会群体的唯一窗口,因为日本的媒体几乎不会报道。

住井末的小说给她带来了很大的风险,她触犯了约定俗成的社会观念,让很多社会权力不快,而且她直接把日本皇室的财富和民众的不幸联系了起来,指出虐待部落民的习俗是因为崇拜天皇的信仰。如今,部落民的境遇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最大的标志是有四分之三的部落民和非部落民通婚,这个群体开始走出封闭,融入社会的各个阶层。住井末四十年的奔走呼吁是改变这上百万人群命运的重要力量,她直到95岁临去世之前,还在写《没有桥的河》的第八卷。

我总觉得,男人的抗争往往是逞一时血勇的悲壮,要论坚韧的毅力,更要看这些了不起的女性。

最后的时间,来说一个起码值得我用来自省和警惕的人。

这个法国人叫莫里斯·帕蓬,当过法国议员、内阁部长,听起来很像是个人物吧?但他不是什么值得纪念的人。二战期间,德国占领法国的波尔多时,发现这位帕蓬非常合作,而且是个优秀的公务员,殷勤、灵活、尽忠职守,无条件地服从任何命令。他在德国占领时期分管物资征用和犹太人问题,工作效率很高,两年里,安排把1690名犹太人送进了奥斯维辛,其中还包括233名儿童。他后来受审时坚持说,他也担心过这些犹太人的命运,可是那不归他管,他只是奉命行事,因为他“脑子里没有擅离职守的概念”,他已经做到了力所能及的善良呢,比如他征用了电车送犹太的老弱病残,没有让他们徒步去集中营送死。

法国解放以后,对处理这种人的论调是“既往不咎,尽量保持团结”,于是他居然在政府里继续留任。

《经济学人》的主笔安·罗冷冷地写道:“在法国公务员队伍里,很难找到比帕蓬更完美的人了,他知识渊博,优雅谦逊,带有巴黎名校毕业生应有的自信,执行命令不折不扣,该守的规矩都能守得住。”

战后四十年里,他继续节节高升,为戴高乐政府镇压巴黎骚乱,为财政部追查偷税漏税的富人,直到幸存的犹太人后代找到了他,迫使他辞去公职。1998年,87岁的时候,他被判处十年监禁,“在法庭上,他既不自责,也不后悔,认为自己一直在为国家服务,在尽忠职守”,还拒绝接受心理医生的诊断。

这篇讣告里有一个小标题,也是一种英式幽默,叫《沉默的力量》。这样的人是值得记录下来的,嘲笑和抨击他本人其实是浪费时间,意义在于思考我们自己该怎么活。我知道我从他的人生里得到的教训是什么,但不打算说出来,因为我觉得人生教训比生活经验更私人化,更适合独自地、慢慢地咀嚼。还是回到那个比喻,我们这些飞了一半的麻雀,该怎么挥动翅膀,是不是在乎自己给世界这个大厅带来的是光明还是黑暗呢?

期待你的不同感悟,我是贾行家,明天见!


阅读15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
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