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漫漫人生路 相依相随情(一)

鲁远蓉
2020-07-04









大行有道




行以致远







































1







行,是一种态度


行,是一种能力


行,是一种眼光





旅途有景,满眼风光看不足


旅途有伴,相携相拥总关情


旅途有心,望秋穿水显智慧





行在旅途,自有异样的风景在邀约


行在旅途,会有喜人的收获在期待


行在旅途,还有精深的感悟在追撵























3



   


第一部分    漫漫人生路,相依相随情


一、“立志耕耘”让我们青春闪亮(11)


二、怀念母亲(16)


三、吃粽子,忆母亲(18)


四、腊月八,母难日,情悠悠(19)


五、二弟与笛子的故事(21)


六、三妹的童年(30)


七、子尹路情结(32)


八、故乡情缘(34)


九、情系凤凰山(36)


十、朋友眼里的遵义城(39)


十一、最爱学生“八二”届(41)


十二、“八五厂”车间参观记(43)


十三、一程一曲总关情(45)


十四、在不断追求中成全人生(47)


第二部分 风景这边独好,我自漫步细瞧

国内篇)


一、冰城之旅(49)


二、专列赴新疆(51)


三、向东自驾游(53)


四、夜游鼓浪屿(55)




5



五、台北印象(57)


六、宝岛台湾风景名胜(59)


七、走进西藏不后悔(62)


八、探幽双河洞(67)


九、漫游湿地公园(69)


十、四川是个好地方(71)


十一、绵绵秋雨里,浓浓古镇情(75)


十二、城郊风光无限好(77)


十三、那年冬天在上海(79)


十四、乐在三亚(88)


十五、西双版纳,我梦中向往的地方(91)


十六、香港澳门旅游记(94)


国外篇


十七、欧洲旅游漫记(98)


十八、澳新旅游散记(124)


十九、异域风情泰国游(136)


二十、漫游美国加拿大墨西哥(146)第三部分 记忆图中寻,回味长精神一、采摘观赏两不误(165)二、闺蜜家里来相会(165)


三、十里河滩显清幽(166)


四、大洋彼岸留足迹(167)




6



五、金鼎莲池新天地(168)


六、杜甫草堂踏幽径(169)


七、魂牵梦绕故园情(160)


八、奇峰异石黑山谷(170)


九、花果山下菜花香(172)


十、漫花谷中看花慢(172)


十一、诗乡诗韵诗相随(173)


十二、一程一曲总关情(173)


十三、人民公园人民爱(174)


十四、茶山茶海惹人怜(175)


十五、寻踪踏进土司园(176)


十六、最是难忘樱花谷(177)


十七、飞龙湖边看湖色(178)


十八、院子虽小春意浓(179)


十九、祝福老师古来稀(180)


二十、五指山下话友谊(180)


二十一、追根寻底觅记忆(181)


二十二、姐妹快乐舞蹁跹(181)


二十三、映人荷花一样红(182)


二十四、舞阳镇远显神秘(183)


二十五、千户苗寨传天下(183)


二十六、难忘湿地小车河(184)




7



二十七、百里杜鹃花烂漫(184)






































































8











    第

    一

    部






一、“立志耕耘”让我们青春闪亮





“立志耕耘”永远抹不去的记忆。那是我们的青春和热血铸就的誓言,是我们从校园走向社会的开始,也是奠定我们走向人生的基础。那段耕耘的岁月深深流淌在我们生命的血液里,融进我们后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


1975 年那个骄阳似火的夏天,遵义四中的一群高中毕业生,怀着满腔的热血和远大的抱负,不顾家人的反对和阻拦,响应毛主席的号召,毅然决然地组织了一支“立志耕耘战斗队”,主动要求到最艰苦的地方去,炼就一颗红心,为祖国和人民献出我们的青春和力量。在红军山上的万人誓师大会上,我们的行动受到了各级领导的表扬和支持,也得到了各级“知青办”的关心和爱护。因为我们为同学们做出了榜样,《光明日报》、《贵州日报》都争相报道,让我们感到肩上的担子更加沉重。我们暗下决心,决不能辜负我们的使命。打着背包离开亲人,离开家乡的时刻,因为过度的激动,因为第一次离开父母,伤心的泪水止不住地流淌。我们坐在有篷布的卡车上颠簸了一天,终于到达了我们向往已久的广阔天地——务川县鹿坪公社杉木林场。眼前的杉木林场并没有一棵杉树,只是一片荒山,它等待我们开垦,等待我们建设。


早春的水田还残留着几分寒气,我们这些刚出学校门的学生娃,包括四个女生一脚踩进烂泥田中,在农民手把手的指教下赶着水牛开始犁田,田里有蚂蝗。支书敖大伯提醒我们,生怕我们遭到蚂蝗的袭击,但我们没有畏惧。学会了春耕时的打田栽秧,转而在贫瘠的坡地上种包谷。给包谷薅草的时候,烈日当空,我们挥汗如雨;为了赶进度,还用敲锣的方式迫使大家一直往前薅,不能停下来。为了种粮食蔬菜,挑着一百二十斤的粪赤脚走田坎路,背着稀篮背装着的牛屎粪爬坡下坎,脚底板打起了血泡,被刺忍着刺痛照样不停地干活。手抓牛粪种洋芋,





11



手上的气味是洗不掉的,我们以苦为乐,感觉到的是青草的清香。割草喂牛,打猪草宰猪草喂猪,放羊,喂鸡养鸭,一笸箩农活儿总是学不完做不完的。


满山遍野去打猪草,还可以摘到金黄的刺梨,红籽,桑泡等纯天然的野果子,难得的口福啊!刚学割草宰猪草时手上总是要受伤,血流不止,那时是没有创可贴的,撕条烂布带缠在伤口上又继续劳动,战友们手指上都留下许多不能磨灭的伤疤。


每天的劳动走在山间草丛中,不时会有什么烂草斑,五步蛇,青竹编的毒蛇从脚边穿梭而过,你会吓出一身冷汗。特别记得有一次一条叫岩通斑的有一米多长的毒蛇盘在一位小兰的床上,她收工回屋见此情景,一声惊叫,也是女性的尖叫尖得震动了木板房,于是所有的男同学都穿上水胶鞋,拿着锄头、镰刀等家什,竭尽全力去追捕那条毒蛇,逃到屋外的“岩通斑”终于被勇敢的男生打死,林场才恢复了宁静。


为了增加林场的经济收入,我们种烤烟,自己盖烘房,收了烤烟二十四小时轮班守在烘房前,烘干烤烟背到城里换钱。我们烧石灰,把刚出炉的石灰背在背上,背都烫起了果子泡。改板子拉锯子战友们手上拉出了串串血泡,我们通过辛苦的劳动盖起了猪圈牛圈,盖起了男女厕所。把文明带到了这座落后的村庄。


我们有的同学还学会扎针疚。有一次,我长猴儿包,脸都肿了,就是老潘给我扎好的,还给附近的农民治个头痛脑热的小病。还有的同学为附近的农民免费理发,教他们识字唱歌。在没有电没有水的高山上,从城市到农村的我们,乐观地面对生活,从很远的山脚挑水饮用,过着长期不能洗澡的日子。煤油灯下坚持看书学习,油烟时常薰黑了鼻子。


刚到林场那个青黄不接的季节,我们没有粮食,没有蔬菜,更没有油水,全天两顿都吃包谷,山芋,玻璃汤里飘着几丝野菜算是美味佳肴。超强度的劳动让我们这群还在长身体的青年们时常受到饥饿煎熬,有一次一个同学家里带来一瓶猪油,几个男同学争抢着一会儿就空口把它消灭了。增加了油水,他们几个干活儿的劲可足了,肩上杠的柴比平时更大捆。





12



第二年的秋天,那是一个丰收的季节,当金灿烂的稻谷晒在院坝里,黄金般的玉米挂满房前屋后,更有吃不完的瓜瓜豆豆,辣椒茄子,开心的笑容挂在我们每个人的脸上,内心的幸福难以言表。因为这是我们辛勤劳动用血汗换来的丰收果实啊!大家可以敞开肚子吃饱饭了,用我们种的糯米打糍粑,有个战友一顿居然吃了两斤糍粑。这年的春节我们没有回家,林场杀了一头大肥猪。年三十晚上,战友们和场里的老乡围坐在用案板临时搭的餐桌前,桌上是用洗脸盆洗脚盆装着的大盆大盆的肉,我们和老乡端起土碗盛满的米酒直喊“干”!哈哈……,那才叫爽啊!


冬天大雪覆盖着整个山村,那是农闲的季节,我们仍然冒着严寒,顶着风雪进山挖树疙篼 ,冰天雪地里的劳动,没有手套,更没有任何防冻霜之类的东西涂在手上,大家的手背上都长满了冻疮,记得有个战友冻得难以忍受,把冻得通红肿涨的双手伸进一堆冒着热气的牛粪里才回过神来。我们把疙篼背回住地,一路踩着冰雪,摔跟搭头的场景历历在目。燃起疙篼火,大家围着取暖,借着火光剥包谷,推包谷,哼着那个年代的歌曲,畅谈着各自的理想,憧憬着未来,盼望着又一个春天的到来。


艰苦的劳动磨炼了我们的意志,知青的生活虽然艰苦却也充满快乐,那些日子我们常常是伴着歌声出工,带着欢声笑语收工。这里还有一位让我们尊敬的难忘的慈父般的老支书,他有着中国农民那种勤劳、淳朴、善良的性格,从他身上我们不但学到了不少做人的道理,还学会了许多农活儿技术。和他家结下了深厚的感情,以至于离开务川后,我们多年都和他老人家保持着联系,还留下一些珍贵的照片。实际的锻炼,让我们真切地感到“广阔天地的确大有作为”!我们在向贫下中农学习,接受再教育的同时,也向他们宣传一些书本知识,如科学种田,科学养殖,怎样使用化肥,提高农作物产量等。在那些耕耘的日子里,凭着我们的热情和干劲,凭着我们的努力奋斗,把那个杉木林场办得有声有色,可谓鸡鸭成群,猪肥牛壮,树苗青青,庄稼丰收。经过两年多的培育,昔日的荒山已初见满山青翠的幼杉林。大家还利用空闲时间开山





13



放炮平场地。有一次炮哑了,一个战友奋不顾身冲上去排险,大有英雄不怕战死沙场的气慨!我们自己铺篮球场丰富业余生活,赶场天大家步行几十里去城里看场电影也是一种享受。


我还被抽到公社参加农村路线教育工作队,还担任公社革委会副主任的工作,经常翻山越岭组织生产队的农民学习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在生产队组织农民开会学习到深夜后,还要赶回林场,一个女孩子在漆黑的夜晚,打着莹火虫般的手电,走在空旷的乡间小路上,翻过没有人烟的一座又一座的荒山,那要多大的勇气啊!等我气喘嘘嘘地回到林场,回到战友们身边时,已经听到鸡叫了。有一段时间我还走乡串村深入老百姓家庭和他们同吃同住同劳动,了解他们的疾苦,体验他们的艰难生活,即时把党的温暖——救济粮款送到他们的手里。年轻的公社副主任充满朝气与活力,忙完这头忙那头,又奔向公社修建水库的现场,担任现场副总指挥,和大家战天斗地,点火放炮炸石头,背泥巴打夯,筑坝,老乡们都叫我“铁姑娘”。


在农村这所大学里我们学到了许多在书本上无法学到的东西,特别是那种吃苦耐劳的精神、勤俭节约的生活作风和坚忍不拔的毅力让我们受用一生。我们“立志耕耘战斗队”这个集体不争名夺利,团结和谐,战友们都喜欢为别人着想,不会为点小事吵架割裂,更不会为个招工名额争得头破血流。这是一个团结向上的战斗集体,为其他知青点做出了榜样,深得上级领导的肯定和老乡的好评。1976 年那个金秋的 10 月,我作为务川县的知青代表随遵义地区组织的参观团去大寨参观学习。1976 年 12 月,北京召开了第一次“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我又作为遵义地区的知青代表,有幸参加了这次盛会。全国的知青代表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并合影留念。与中央领导面对面地交谈我倍感幸福,时任党中央主席的华国锋同志还和知青代表一一握手。这是我们“立志耕耘战斗队”的荣誉,也是务川鹿坪公社杉木林场每一位战友的荣誉。


1977 年 10 月国家宣布恢复高考制度,战友们欢心鼓舞,劳动一天后,披星戴月回到宿舍,就着昏暗的煤油灯,翻阅着发黄有些磨损的课本用心复习功课。一天晚上,女生宿舍突然





14



起火,那是疲惫不堪的战友在蚊帐里看书复习,由于太累闭上了眼睛,打翻了煤油灯而引起的火灾。


就在这样的艰难环境中,这年的 12 月战友们参加了高考,走进了大学的校园。通过在高校如饥似渴的学习,毕业后有几个战友奔赴在教育战线上,三十多年如一日的教书生涯,为党的教育事业献出了全部的心血。


有的战友身居要职勤奋工作,有的战友随着改革开放的浪潮,角逐商场成为商界的成功人士。有的战友身在国外仍心系故土。还有的战友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默默无闻的工作,老老实实做人,踏实洒脱的生活也尽显风流。还有的战友顽强地与病魔抗争,至今还坚守在工作岗位上,这不能不说那段难忘的岁月成就了我们今天的人生是如此的坚强。


2012 年 12 月


附“立志耕耘”战斗队名单:


遵义四中:


任正新 潘辛毅 吴跃 史晶 钟声 余惠 潘耕 鲁远蓉 陈雪 马世然 杜兰银务川本地知青:




钱毅英    简进华    徐秀芳    吴秀荣


遵义三中:


周茂




二、怀念母亲





今年农历五月十五,传统节日大端阳,是母亲的祭日。我们最亲 最敬爱的母亲,1923年 7 月初九出生于遵义老城子尹路。阴历 2009 年 5 月 15 日(阳历 2009 年 6 月 7 日)14 点 20 分,因心脏病突发卒于老城子尹 路,享年 86 岁。母亲在无任何先兆之时,卒然而逝,在我们兄弟姐妹毫无思想准备的情况下,突然离开我们,令我们 心如刀绞,痛彻肺腑,给我们留下无尽的悲伤和追忆。


母亲 86 年的生活历程,在我们共同生活的岁月里,她老人家所经历的艰辛与苦难,快乐与幸福 ,无时无刻 不在我们的脑海中浮现,音犹在耳,形如在目。在那些艰苦 的年代里,为了养育我们五兄妹,为了一家人的生计,为了那份微薄 的收入,她老人家承受着当今妇女无法承受的辛劳,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中从事那些又脏又累的繁重工作。如担砖和灰沙用双手拉一车又 一车的煤烧锅炉,寒冷的冬天穿着水胶鞋站在河里洗锰粉袋子,送水照看房子洗衣服等等。家里的油盐柴米,洗整收拾,里里外外,她老人家都要操心,特别是她老人家的为人处事好得让我们望尘莫及。娘婆二家老老少少没有一个不尊重她老人家,邻里街坊没有一个不说她老人家好。数十年如一日,含辛茹苦,历尽磨难,默默忍受,无怨无 悔,终于将我们养育成人,成家立业,直至我们的下一代,她老人家的孙子孙女们的养育和成长,无不凝聚着她老人家的心血和汗水。


由于长年累月过度的劳累和操心,晚年的母亲留下满身疾病, 但她老人家以顽强的生命力,经历了多次生与死的折磨。母亲仍然以 80 多岁的高龄关心照顾着子孙,牵挂着侄儿,侄孙及亲人们。





16



子孙们的成长和成家,成绩与成就,是母亲一生唯一的快乐和幸福, 兄弟姐妹的和谐相助,家中亲人的和睦相处,子孙绕膝欢聚一堂 热热闹闹是母亲心中最大的慰藉。


母亲,您以您的慈爱、宽容、勤劳、善良和坚韧、立德立家, 支撑着整个家庭的生计,赢得了儿孙们的尊敬和孝顺,您是我们心 中最伟大的母亲。您以您的无私、谦让和慈爱,一切为他人着想, 始终牵挂着肖氏、鲁氏家族的亲人,赢得了您的儿女们、侄儿、侄女们、以及侄孙辈们和亲朋好友们及邻里的尊重和敬爱。


抚今追昔,我们的妈妈,您在哪里啊!以你的善行和慈悲, 您该升入天堂,您在天上能看见我们吗?妈妈啊,一直以来我们把您老人家的健在视为我们最大的安慰和最大的幸福,也是我们工作、 生活的动力,妈妈您离开我们了,您不知道我们内心深处有多么悲伤有多少遗憾啊!妈妈,您不知道您的儿女们已经开始筹划期盼着在您老人家 90 大寿之时,为您举办一个与众不同的寿宴晚会。我们万万没 有想到您老人家走得这么急,让我们难以接受。妈妈,再也听不到您 的唠叨,再也看不见您的笑脸,这让我们悲痛不已。


妈妈啊!我们难忘您那慈祥的容颜,您那历经艰难困苦、满身疾病的身躯。


妈妈啊!我们难报您的养育之恩,您的慈爱之情。


妈妈啊!我们难诉心中的丧母之情,难诉我们无尽的 思母之情。


三年来,我们饱尝了子欲孝而亲不在的痛苦。


母亲,您累了,您安息吧!您永远活在我们心中,您的音容笑貌永远印在我们的脑海里。母亲,您放心吧,我们会继承您的传统美德,更加团结互助、更加勤奋刻苦、 更加和睦相处!母亲,我们永远怀念您!


2012 年 2 月











17








三、吃粽子,忆母亲





现在人们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好,想吃什么都不是问题, 就拿吃粽子来说,一年四季都有卖的,而品种之多是我们儿时无法想象的。有包肉的,有包红枣的,有包红豆的,有包香肠的,等等。但是几十年来我只喜欢吃白糯米包的粽子,尤其喜欢吃母亲包的白糯米粽子,那种清香,那种紧扎,一咬一个牙印,在当时是很多包粽子的人比不上的。


难怪一到过端午,母亲就忙得不可开交,真是从早到晚不得歇气。


因为母亲包得一手好粽子,周围邻居们提前就要排队请母亲上门义务为他们包粽子。母亲包的粽子名叫“江西粽”,包法很讲究,粽叶要大,捆粽子的棕绳要长, 还必须接成绳套,棉线捆是不行的,一定要棕叶搓的套绳。小的时候就看母亲包粽子,从用棕叶子搓绳接绳到叠叶装米,把米用一支筷子插紧,再把叶子按套路包好,最后套绳绕上中下三转拉紧就得一个。母亲的动作之娴熟,之麻利,我们一直很羡慕,母亲包的粽子煮好不散,吃的时候也不用解,拉开绳就可以剥开叶子了。这就是母亲包粽子的技术,有不少人跟母亲学都没学会,我们守在母亲身边看了若干年,最终还是没学会。在那个年代都是自家包粽子,所以一到过端午,母亲就特别累。包了这家包那家,最后才包自家的。


记得那年我读小学三年级,端午节的头一天,我看到母亲忙着给邻居们包粽子,我就把自家的粽叶洗干净,把米淘好,然后坐在灯下写作业,等母亲回家包粽子,母亲回来已经下半夜了,我趴在书上睡着了,母亲很心痛的说了一句,都怪我。然后熬夜到天亮包好自家的粽子并煮好,等我们起来拿着香甜的粽子去学校读书,母亲又去上班。


母亲一生给我们留下许多优秀的品质,我们一辈子也学不完,我在《怀念母亲》一文中已





18



有叙述。在吃粽子的时候,总忘不了母亲包的粽子,更忘不了母亲一辈子先人后己的美德。 2012 年 6 月


四、腊月八,母难日,情悠悠





腊月初八是农历的十二月八号,民间称为“腊八节。”民间还流行在“腊八节”这天要喝“腊八粥”,喝上一碗香甜可口的“腊八粥”,预示着来年的日子平平安安红红火火。喝了“腊八粥”年味就渐渐浓起来。这个习俗好像在北方更流行,我们南方是近些年在庙上也流行起来,有一年朋友约我去庙上过了一次“腊八节”,清晨香客们络绎不绝走进庙堂烧香拜佛,祈求平安。在烟雾缭绕的山间人们端起手中热气腾腾的“腊八粥”,充满着迎接新年的喜气。


这一天对我更是永生难忘,1956 年的元月 20 号,是 1955 年农历 12 月 8 号,也就是腊月初八,母亲在 33 岁的高龄生下第一胎的我,父母喜上眉梢,把我视为掌上明珠,精心呵护,倾心培养。生怕我有不测还把我拜寄给一家姓黄的取名黄文献,意思是跟着他家的孩子顺利成长。以后的岁月我又有了两个弟弟和两个妹妹,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给父母带来过许多欢乐,当然更多的是让父母操心不已,正像《母亲》那首歌词里写到,入学的新书包有人给你拿,喜欢吃的饭菜有人给你做,烈日暴雨下有人给你把伞打,委屈的泪花有人给你擦,身在异乡有人在牵挂,回到家中有人给你沏热茶,躺在病床上有人为你掉眼泪,露出笑容时有人乐开了花,这个人就是妈,这个人给我生命给我家,到什么时候也忘不了妈。每次一听这首歌我就要反复听若干遍,思念母亲的眼泪就止不住的流。


我们那个年代的父母为儿为女所付出的一切是现在的孩子们难以想象的。他们肩挑背磨,他们忍辱负重,父母的生养之恩终身难报啊!是母亲给我第一口奶,是母亲给我缝制第一套新衣,是母亲第一次抱我送去幼儿园,是母亲牵着我的手第一次走进学校的大门,是母亲第一次教我唱会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是母亲第一次教我会做人,是母亲第一次对我说为人要正





19



直不阿,是母亲第一次教育我说对人不要捧上踏下,不要嫌贫爱富,得饶人处且饶人。已经高中毕业下乡当知青,是母亲坐一天的车给我送去第一件大衣;已经读大学的我,由于用脑过度出现头昏,是母亲第一次蒸脑髓给我吃;已经工作的我,是母亲给我送去第一块孔雀牌手表,三十多年了,现在还保存完好。结婚前是母亲在第一时间给我准备的嫁妆。我有了孩子,母亲第一次有了带外孙的喜悦。


有苦恼时是母亲第一时间安慰我,教我学会坚强;有困难时,是母亲第一个给我信心和勇气。第一次听母亲说“但愿哥哥做皇帝,但愿嫂嫂赏万人”,意思是只要别人比我过得好,什么事都难不倒。几十年的岁月里,母亲给我数也数不清的第一,犹如一曲曲动人的乐章,伴随我走进人生的舞台,从而坦然面对生活。


多年以来我们都记住自己的生日是母亲的苦难日,俗话说“儿奔生,娘奔死”,说的是孩子出生那分钟母亲是要准备拿命来交的,打出来才算得。所以,自己的生日是母亲的苦难日。母亲在世时,自己生日这天就到母亲身边度过这美好又苦难的日子。母亲离开我们三年多了,我们五姊妹每到自己生日这天,就到母亲的墓前,点上香蜡纸烛,跪在母亲墓前表达对母亲的无尽思念,祈求母亲保佑大家平平安安。


又是一年“腊八”到,思母之情难以言表。女儿在心里深深呼唤您,母亲!您在天堂安好!女儿向您遥寄一颗思念之心,告慰母亲在天之灵。


2013 年 1 月




















20





阅读27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
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