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特勒、纳粹德国和古典音乐

2020-07-05

希特勒、纳粹德国和古典音乐

莎乐美.jpg


希特勒、纳粹德国和古典音乐

2020-06-19 17:10


摘自苗炜工作室解读《余下只有噪音》


1906年5月16日,德国作曲家理查德•施特劳斯(书中译为理查•施特劳斯),在奥地利的一个城市格拉茨,指挥上演歌剧《莎乐美》,他给这部歌剧作曲作词。当天,去看演出的有许多大名鼎鼎的音乐家,奥地利作曲家马勒和勋伯格等人都去了。据说,17岁的希特勒那晚也去看戏了,他刚在维也纳听了马勒指挥的一出瓦格纳歌剧,又借钱跑来看《莎乐美》。

希特勒热爱古典音乐,这是确定无疑的。他在啤酒馆、在军营里,光靠发表演讲就能蛊惑听众,但他进入高雅社交圈,获得上流社会的支持,凭借的正是音乐知识。他见到魏玛共和国国立剧院院长的时候,在谈话中分析瓦格纳的歌剧《女武神》,还比较了不同演出版本,一下子就交到了朋友。

希特勒年轻时就很崇拜瓦格纳。他在不同场合说过好几次,自己从政就是因为受到瓦格纳的罗马历史剧《黎恩济》的启发。《黎恩济》这出戏,首演长达六个小时,写的是十四世纪罗马护民官黎恩济的故事。黎恩济是个有悲剧意味的政治家,他对抗罗马贵族,许诺给罗马市民自由,执政后他遭到误解,被市民杀掉。希特勒把自己从政的理念,放到这样一出歌剧上,就有了一种美学上的“正当性”。1920年代,德国通货膨胀严重,要偿还一战的赔款,民众生活在苦难之中,希特勒所在的纳粹党并不是底层人民的政党,要争取到城市小业主、中等阶层的选票,希特勒说自己喜欢歌剧,比较符合政治宣传上的定位。

希特勒第一次感到对犹太人的仇恨,是在他看完瓦格纳的歌剧《众神的黄昏》(书中译为《神界的黄昏》)之后。在回家路上,他遇到两个穿着长袍指手画脚的犹太人。希特勒说,这种对比太不协调,英雄将死的传奇和这些犹太垃圾。

1939年,希特勒上台执政六周年,他发表了一次重要讲话。讲话里有两个新主题:笑和灭绝。希特勒说,自己是一个先知,也经常被人嘲笑,“我相信,原来在德国的犹太人的放肆笑声现在已经卡在他们的喉咙里了。”他提到该“解决”犹太人的问题了,还提到犹太人在欧洲的“灭绝”。在1942年的一次讲话中,希特勒说,“德国犹太人曾经笑话我的预言,我不知道今天他们是不是还在笑……我在此只是要保证,他们的笑声会在一切地方绝迹。”

为什么希特勒受到嘲笑,就要反过来灭绝发出笑声的人?作者认为,从音乐角度来理解,希特勒的这些讲话,很可能是在援引瓦格纳的歌剧《帕西法尔》。希特勒非常喜欢《帕西法尔》,整部剧始终都有笑声回响。剧里有个女巫角色叫昆德莉,她因为嘲笑了耶稣基督而受到诅咒,只会笑,不会哭。有评论家分析,昆德莉的笑是来自犹太人的笑,犹太人的罪就是他们对上帝的怪笑。《帕西法尔》里的国王,因为落入美女的诱惑,被刺伤,伤口无法愈合。这样的剧情设计,很容易被解释成种族观念——现代德国人身上的血被“劣等民族”污染了。

希特勒看不上歌功颂德的音乐,不允许有哪个曲子是献给他的或者专门为他写的。他在讲话中说过,用音乐表达世界观是完全不可能的,表达纳粹党的利益更是无稽之谈。希特勒认为,政治必须上升到音乐的高度,而不是反过来。1933年,在一场专门演出瓦格纳歌剧的音乐盛会上,希特勒要求观众不许唱纳粹党的党歌,也不许表露其他的爱国姿态,因为音乐大师的不朽之作是超越历史的绝对艺术。

希特勒在1933年上台,德国大部分的文化机构就被戈培尔的宣传部控制了。新成立的帝国音乐局,第一任总监正是前面提到的作曲家理查德•施特劳斯。他当了两年总监,出席纳粹高官的庆典,指挥音乐演出。奥地利作家茨威格批评施特劳斯,施特劳斯回信说,对我来说,人只分为两种,一种有才华,一种没有才华。对我来说,民族也不存在,存在的只有大众。结果秘密警察截获了这封信,于是施特劳斯被迫辞职。

施特劳斯可以选择离开德国,但他年过七十,不太可能在另一个地方重新生活,而且,为了保护家庭成员,他也得继续留在这里。1939年,施特劳斯的歌剧《和平之日》在维也纳演出,希特勒也出席了。第二天,和戈培尔一起吃早餐时,施特劳斯谈到他的困扰。他的儿媳妇是犹太人,他希望儿媳和孙子能得到官方保护。虽然他得到了戈培尔的保证,但这个保证从来都没兑现过。戈培尔还在日记里评论说,“他(施特劳斯)没有政治头脑,简直像个孩子。”像施特劳斯这样的艺术家,从权力那里能得到多少加持,就会得到多少羞辱。两年后的一次会议上,戈培尔训斥施特劳斯说“你住嘴,不要再唠叨严肃音乐的重要性了,明天的艺术不同于昨天的艺术,你属于昨天。”

施特劳斯在二战中大部分时间,都待在一个疗养胜地的大宅子里作曲。1945年4月30日,美军来到这个疗养胜地,找了一处大宅子,要征用做指挥部。一位老年人从宅子里走出来说,我是理查德•施特劳斯,是《莎乐美》的作曲家。幸亏美国军官懂点儿音乐,知道这位鼎鼎大名的作曲家,就在他家草坪上立了一块牌子,写着“不得侵扰”。就在同一天,希特勒自杀,按照他的指令,他的尸体被火化。有分析说,希特勒希望自己死的时候,能像《众神的黄昏》一样壮美,所有的东西都跟他一起化为灰烬,自身的灭绝也能带来极端的审美快感。但希特勒的尸体上浇了汽油,火苗忽燃忽灭,没什么审美价值。

好,总结一下这一部分。希特勒是一个音乐发烧友,迷恋瓦格纳,他认为古典音乐不能用于政治宣传,政治应该向上靠近音乐。他上台后,作曲家理查德•施特劳斯跟纳粹合作。作曲家为什么要靠近权力呢?以往,作曲家是仰仗教会、上流社会、上层小资产阶级生存的,但有了爵士乐、电影明星,作曲家失去稳定的经济来源,作曲家希望政治人物能给他们的地位提供保障,这跟以往服务于皇室是差不多的。但是,获得权力加持的人,也会受到权力的羞辱。




阅读54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
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