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别赠言
“生活给予我们一种巨大的和无限高贵的礼品,这就是青春。充满力量,充满期望,充满着求知识和斗争的表向,充满着美好前途的青春。愿你珍惜青春,让它放射着光芒!
你的老师 蕾娜赠”
这是1975年8月19日彭蕾娜老师给我提词的临别赠言,她是我1973年9月进入遵义四中初二(1)班时的班主任,一直到高一(4)班、高二(4)高中毕业,都是她以班主任身份带领着我们一路走过来的。如上一篇图文(《馨馨家园27:业道父母为我师》)所言,生我养我衣食父母,传道授业解惑教我们做人便是我的业道父母了,于我而言,这是千真万确的。所以,在今年彭老师80岁的时候,重温当年战兢其严教、钦羡其才辩、沐浴其春风、仰视其景致,并以历经世事心存魏阙的壮年视野,再回过头来翻阅这么一本人生大书,感时信手做做三五字的眉批,似可胜任。
1、生活略记
彭蕾娜老师出生在重庆一个知识分子兼企业家家庭,父母都是30年代大学生。其母,我们称呼“彭婆婆”毕业于四川大学农学系;其父毕业于山东大学化学系,与著名化学家童第周是同班同学,大学毕业后到重庆从事实业,开办了一家化工厂,解放时工厂规模已达到300人,看到国家大有希望,变现黄金等资产扩大招工至500人,却因新进员工混进国民党特务而被捕,长期看管在贵州遵义磷肥厂劳动改造。
彭蕾娜老师于1958年在重庆参加高考,本来管、杀子女不可以上大学的,因为考分高才到贵阳师范学院(今贵州师大)数学系,1962年大学毕业就分配到遵义四中任教。文革那段艰难岁月婚姻不保,还被抄家批斗和多次游街,曾想过告别人生,在彭婆婆的督促下爬出低谷挺过了人生中的困难岁月。能够坚强地活了过来,始终有个信念支撑着,相信正义会战胜邪恶,随即自强不息,传道授业解惑间,戮力培养后之来者,不计得失,教学风格雷厉风行,做人做事原则性强。
退休后荣归家庭,携老扶幼,返老还童,青春洋溢。年逾80,歌舞玩耍搓麻吾辈间,不分仲伯。
2、学堂际遇
与彭老师朝夕三年,靠着一篇小小图文当然很难呈现整体视听,仅仅是在我们记忆所及,选出一些教学授受和生活的瞬间,提纲挈领献上对彭蕾娜老师这本大书的部分目录吧,以后还会搜集同学们的故事进行增添。
第一震摄
1972年9月在遵义四中升初中二年级时,从初一(5)班调整到了初二(1)班。可能是学校看到我的学习基础太差,而且在言行举止上比较散漫,就给我找了一个好主:彭蕾娜老师。
刚到初二(1)半的时候,同学还跟初一(5)班那样活泼玲丽,但班主任就十分严厉了。第一次见到彭老师的时候,她进教室来侧眼打量了我一下,用纯正的重庆话说:“你是王更生?到我们这儿来,就要按我们班的规矩,好好学习。”彭老师穿着时尚得体,手腕上带着一只秀气雅致的金手表,目光和言谈中透露着一股英气和霸气,当时着实把我吓的不浅。经过彭老师三年的调教,高中毕业的时候,我们已经是胸怀祖国放眼世界的莘莘学子了,在文革期间没有参加过武斗,属于跟着班长和团支部书记走的保皇派。
绥阳农场
我们班长叫吴跃,思辩强力,学习上加,极具组织能力,在同学中很有威性,属于正途上的顽主,好像他没有什么畏惧的事情。然而,在绥阳农场任性时与彭老师的一次遭遇,使我们见识到了彭老师的厉害:不打不骂,轻言一挑,就有人害怕。
那个时候学校规定了很严格的作息和生活纪律,在30公里外的绥阳校办农场劳学结合不例外。
那个时候吃的东西少,我们就会三三两两偷偷跑到山下面的国防工厂3535的餐馆去吃大肉面,但是众多的人去打牙祭是不可以的,有资产阶级生活作风之嫌,因为筷子头上也有阶级斗争。那天我们居然有七八个人同往,有说有笑迎着夕阳归来,彭老师问咋个这样高兴,有人顺口说刚吃了大肉面。吴跃头脑灵敏,反应极快,补上一句:“确实不错,明天也请彭老师尝尝。”彭老师笑中微愠,嘴角上扬冷冷说了句:“我才不上你们的当。”随即气氛凝固,大家面面相觑,只见吴跃满脸绯红……那是我第一次见到班长还有害怕的时候。只要老师当真了,那就算是比较严重的事情了。随后的事情我们不得而知,吴跃多半是要被“开小灶”的,彭老师如果占了理,一番敏锐的数学思维和逻辑思辨,句句戳心的锐利批判,班长可能只能够低头想想认罪的说词了。
数学课堂
咱们四中教数学的都非同小可,以前提到过的贺老师、吴德淦老师,都具有缜密的逻辑思维,相对而言,彭老师更多一份凌厉的口齿,稍有疏忽,就会像用圆规扎你一样,点点见红,那些繁乱的代数方程和模棱两可的几何图案,都会不由你分心而紧紧跟随彭老师的矍铄的目光和灵巧的粉笔头。
还是在绥阳农场,隆冬风雪,革命加拼命,拼命干革命,劳动期间也不能误了学习。课照样上,地照样挖。有一天上夜课,彭老师讲代数,都会习惯性点名提问,那是学习好的同学一展才华的时刻,但对于我这个严重偏科的中下学子而言,往往都是英勇就义的时刻。最恐怖的就是老师设下一个陷阱后,接着扫视全班,都担心那炯炯有神么目光落到自己的头上。那目光,对学霸来说,是仁爱,是一次显彩的机会;对我等而言,可能就是惩罚了。那天不知道怎么搞的,我稀里糊涂答对了,风险成了机遇,那几天,吃嘛嘛香,还被同学叫“化学脑袋”。没过多久,我好像又不灵了。
美餐入梦
1973年下半年,复课闹革命,师生同台讲课。那个时候我们的教室已经有大楼右边三楼外侧搬到了大楼一层中间了。那一段时间我是英语课代表,与郑秀谦老师轮换着给本班同学上英语课,经常利用完自习和同学们一起学习,提供先学的方法,其实就是死记硬背。
有一天天色有雨,彭老师见我路途较远,就叫我去他家吃饭,晚上就住在她家。那天的晚饭十分可口,是彭婆破做的饭,好像有红烧猪小肠一类的可口川味,那天晚上睡的很香。那天以后,还真是经常想到彭老师家里的情形:那么破旧的简易房,除了彭老师外,还有彭婆婆和彭小红三人居住,远不如四中其他老师住的楼房,但是里面十分整洁,布置也非常雅致。在四中三年期间,从来没有听过彭老师对居住条件的埋怨。
那顿晚饭很味美,那晚睡觉很温馨。
毕业礼物
1975年7月的高中毕业晚会上,彭老师给每一个学生赠送了一件具有时代意义的礼物:一双草鞋。
那个时候,我们班上有几个同学在学校提出倡议书《到农村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并给《贵州日报》写信表示决心(印象中刊登了,但没有找到),并且给西双版纳建设兵团写信联系,得到回复是:太艰苦,你们年轻学生受不了,别来了。于是,我们就各奔东西到农村去插队落户了。
田井卉老师回忆四中的一段话:
“有人说人生如梦“,未免吧人的一生看的太荡晃了;有人说”人生如烟“,未免把人生看的太飘忽了。其实人生永远是实实在在的,它可以引起我们一桩桩、一件件实实在在的回忆,即使有得令人愉悦、欣快;有的使人悲伤、难过。总之,回忆起来总是那么具体。
对于人是如此,对于一个机构,一个团体,有何尝不是如此,我们母校整整八十周岁,古人说”人生七十古来稀“,现在却有人说七十不算老,但似乎没有人说”八十不算老“,八十年的坎坷岁月是大有可以回忆的。对于人,这样的回忆,给予后人的教育和启迪毕竟不算太大,而对一所学校,因为他又不断的广大的后者来,那作用就很大了。”
田老师的这些话,使我想到这么一个事实:80岁的彭老师的人生坎坷和青春的道路,以及我们在遵义四中那几年与她的业道授受之情,也许主要就属于我们自己生命中的组成部分,后之来者可能更关心他们自己的命运和生命价值,但是,这所学校的文化底蕴,主要还是由曾经的师生那些人的艰辛和奋发来奠定的。
即使在国家最困难的抗战年代,四中的老师也不乏铮铮铁骨志士,还有老师给毕业生题词:”愿你骑马冲到东京去!“
在彭蕾娜老师作为班主任的日子里,她是恩威并举,把我们这些来自政府机关、工厂和农村多为干部子弟的娃娃们整治得依依不舍。据说在初中一年级的时候,火柴厂有一个小朋友不听话写了检讨,台头就是:”彭老帅“,这真是一语成谶,彭老师就是我们的大帅,在这个小小国度里,她就是打马定朝纲出将入相一担挑起来了的全能型领导人才。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家更加怀念那个我们的青葱岁月和美好年代,人心是越聚越齐了。从1973年初中毕业到1975年高中毕业,一直到今天,凡自愿能够来的,一个都不能少。相比较于我小学毕业时,居然只有红小兵才上了毕业照,几乎是全班同学的一班,那是十分遗憾的事情。这也提醒我们在后来的日子里,不论趣志和价值取向如何,只要有缘来了,就不要留下遗憾。但后来的事实说明,还是有差强人意。
爱大家,爱每一个人,像彭蕾娜老师那样。
1965级初一(3)班学生在彭蕾娜老师80岁表达感激之情
2005年8月聚会彭老师感言
2015年8月为师生聚会预制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