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燕齐飞
我们读中学的那个时候的文章、诗词和歌曲都是高亢入云的。最典型的就是鲁迅先生翻译的高尔基的《海燕》了,至今耳熟能详:
瞿秋白对高尔基的《海燕》还翻译过两个版本,时人当时都觉得软绵绵的,但是我们偶尔也找来看看,觉得有另一番风味。
后来进入大学以后,读到美国作家海明威的《老人与海》,感觉到了与高尔基的《海燕》居然异曲同工,虽然各自有不同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但人类有些东西是共同的,那就是与命运抗争的坚韧不拔。
* *
我们的中学时代
1975年7月,是我们告别中学时代的时候,至此,我们已在遵义四中完成了初中两年和高中两年共四年的学习。我个人是初一下才从遵义七中转学过来的,所以只在四中读了三年半。
我在《馨馨家园34:中学时代14照片说事儿1师生名单/小组合影/教唱《国际歌》》这篇图文中列举了师生名单,初高中的同学居然达到103人,这是出乎与我们的意外的,以前总觉得同学也就六七十人到顶了,事情一做细了,往往就是这样非想当然的。但是老师的名单虽然也有25人之多,但是其中有三位老师已经记不起全名了,他们是:英语老师Teacher冯、化学黄老师和美术金老师,而且关于老师的故事不是很多,有待大家奉献。
教书育人,传道授业;莘莘学子,同一片天。
中学毕业联欢晚会和老师赠送的草鞋
1975年7月的一个晚上,在遵义四中理化楼的二楼大化学实验室里面,所有的化学实验用具全部清空,张灯结彩布置成了聚会场所,我们的毕业联欢晚会就在这里举行。四年来同学们的青春的涌动、成长中的烦恼和喜怒哀乐都有望在这么一个场合自由表达,大家共同的感觉是人生无常,没有不散的宴席。从此做别,更待何时,场景沉静,内心激越。
那天大家说些什么已经记不清楚了,但是有一件事情却明晰地留在了我们的生命里:彭蕾娜老师给每一个在场的学生赠送了一涮草鞋。在那个年代,师生们都明白,到农村去,到艰苦的地方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就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路。草鞋就是我们那个时代前途和命运的象征。
我是带着老师的草鞋到农村去的,珍藏了一段时间,后来居然就穿上了。在贵州乡间农村泥泞的稀泥巴田坎路上,没有几天就穿坏了。
这就是我下乡的正安县土坪区乐俭公社革新茶场,远方半山腰上,那山那水,干了近四年,现在那儿最大的变化是房子修的多了好了
海燕齐飞
毕业了,同学就像海燕,终归要朝着各自的方向飞行的。
不管飞得有多远,遵义四中老校址还是我们的根据地。有彭老师顾着,吴跃、吴安蓉和包林想着,更有饶洪生、石建、陈亚娟、聂丽娜、韩小佳、曹文俐和罗凤鸣等同学撑着,每次回到遵义,就总有大家庭的感觉。
“立志耕耘”战斗队
在我们高中阶段,同年级共有八个班。
那时候已经成立了由各班班长和团支部书记等学生干部组成的“马列主义学习小组”。在这个学习小组当中,大家都深入学习到《毛泽东选集》四大卷当中去了。那个时候我们作为普通的学生,只是学习《老三篇》(《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和《愚公移山》)、《毛主席语录》和《最新指示》,我基本上能够背诵下来,那也有小64开本400页左右吧,至今也能够背诵《老三篇》。谈起这些事情,并不是想玩味过去的时光,而是展示一个与今天不同的时代的精神追求。我们那个时候对所谓理想信念的追求,以及学习毛著和助人为乐利他奉献,是真心实意地落实到行动上去了的,就像今天的人们对于成功等个人利益和价值实现的追求一样,代表着不同的时代风尚和价值取向。
有一段时间,听说在“马列主义学习小组”当中,(6)班的史晶能够背诵大部分《毛泽东选集》,真把我吓坏了,那可是普通书籍32开本近1000页的大部头呀。自此以后,我们对史晶同学刮目相看,觉得他真是特殊材料制成的人。后来史晶考上了成都电讯工程学院,这都是意料之中的事情。那个时候都时兴考理科,叫做“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要是他不下乡和当工人劳动几年,而是应届毕业生参加高考,北大清华应该是不嫩的事情,因为都是好学生。
后来在1975年毕业前夕,为了适应上山下乡新的形势需要,这个“马列主义学习小组”就演化为“立志耕耘”战斗队了。
我只认识这张照片中前排的史晶、潘兴义、吴跃和第二排左一的鲁远蓉了,这就是由“马列主义学习小组”演化而来的“立志耕耘”战斗队的部分成员
就在毕业前不久,“立志耕耘”战斗队在学校教学大楼靠近理化楼一侧贴出了《倡议书》,倡议同学们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西双版纳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还在遵义红军山做了一次上山下乡誓师动员大会,一下子吸引来了一千多人参加,当时引起巨大轰动和社会反响,《贵州日报》和《光明日报》都对倡议作了报道宣传。
后来“立志耕耘”战斗队开始具体规划和落实此项倡议,去遵义知青办递交申请,得到的回答是:西双版纳建设兵团固然是祖国最需要去建设的地方,但是贵州本身就是落后的地方,有很多地方甚至更加艰苦,那也是祖国最需要知识青年去建设的地方。于是,遵义知青办就指定到遵义的务川县去扎根农村干革命了。
在办理下乡手续的时候,“立志耕耘”战斗队中有些同学遇到来自家庭的阻力,家长们不是不同意下乡,而是务川这个地方太苦了,怕孩子的满腔热情抵挡不住言苦的生存环境的重负。有的家长就直接不同意去,有的家长怕扛不过干革命的冲天热情,干脆家把户口本藏了气来,是的“立志耕耘”小组发生了一些分化。最后由16人去了务川。
据坚持到了务川下乡的鲁远蓉回忆,她们下乡的那个地方确实艰苦,而且路途险要。下乡的第一年,遵义市政府和知青办还组织慰问团去接她们回遵义过年,鲁远蓉等人坚持留在农村过年。就在慰问团的大巴车返回遵义途中遇险,在一个叫做“敲门鬼儿”(遵义话读kaomenguier)的悬崖上险些翻车,还是一个道班的同志用军大衣垫着车轮才从悬崖挪上路来。我们那个时候有许多听起来像小说的故事,阿芳,是真的。
“立志耕耘”战斗队到遵义务川务农的情况,参见鲁远蓉2012年的回忆文章《“立志耕耘”让我们青春闪亮》。
外篇:崇高的虚无
较长时间以来,我都在思考关于理想的问题。
现在凡是成年一点的人,已经不太谈论人生理想的问题了,认为那都是对小孩子的洗脑鸡汤。
的确,现在人们已经不容易被人忽悠了,这显然是时代的进步,最大的功劳莫过于互联网络的贡献,人们获得了从未有过的知情权。
但是现实和知情就那么能量满满的吗?问题是,现实很严酷,知情也不外乎知道许多事物的真相罢了,然后呢?解决问题。问题是我们面对的常常是三个层级的问题:一是简单的问题,就是是与非的问题,有时候问题就在那里摆着,很纠结;第二个层级的问题就是二难推理,也就是已经脱离了是与非的小儿科,怎么选择都无所谓对与错,就是不完美;第三层级的问题是,问题永远伴随着我们,甚至我们都没有选择权或者无从选择,作为一种妥协就是与狼共舞,这才是我们成年人所面对的棘手问题,老来的一些病,不可逆,就要与狼共舞。
三类问题都很纠结是不是,那说明我们真的成年了,情智正常。所以有很多人不愿意长大,我们也经常想到童年真好,无忧无虑。要是总这样想,终将于事无补。
那么换一种思路是不是感觉好一些呢:那些困扰我们的问题有那么重要吗?
我在《馨馨家园1:引子》中设想:站在200亿光年以外,或者钻到电子里面去,从那么宏观或微观视角去看,世界就是无意义的虚无的。
再从道家的视角,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就是无,可无中生有。世间的宗教的原始历史是经不起考据,然而,就像无生有,活脱脱生出梵蒂冈大教堂、科隆大教堂、蓝色清真寺、大昭寺和潭柘寺来。
佛家走了一条相反的路,认为世间万物都是幻像,四大皆空。
再来看看人类的理想:孔子从周,那些三皇五帝尧舜禹成历代帝王之圭臬,我认为那就是儒家的理想,他们自己编出来的,而不是信史,却教王者遵从仁义,实行王道。
1512年马丁路德宗教改革,《九十五论纲》反对的是赎罪券这些现实利益腐败,却无中生有生出了一个“因信称义”,人们再也不要一个中介,可以直接与上帝对话了,解放了新教徒的灵魂,终于得救了。
1848年马克思发表了《共产党宣言》,发现了资本主义的虚伪,设想着“我们为之奋斗的是那么一个联合体,在这个联合体中,所有人的自由发展,是以个人的自由发展为前提”,那个联合体,就是共产主义理想的未来共同体,而不是现实中已经存在了的。
话讲回来,又回到那些为了所谓理想而努力的人们,那些戊戌六君子、民国七十二烈士、共产党先列,还有那已经远去的“立志耕耘”战斗队,都不是笑话,都在追求无中生有,都是高尚的虚无。
我们作为普通人,也没有必要去承担高大上的重负,但是对生灵的同情、怜悯,这些虚无的情操,可能最终也会温暖了我们自己。
高尚的虚无,那些理想,并不是没有意义。
最后请大家欣赏一首毛阿敏演唱的《渴望》
《渴望》
悠悠岁月
欲说当年好困惑
亦真亦幻难取舍
悲欢离合
都曾经有过
这样执着
究竟为什么?
漫漫人生路
上下求索
心中渴望...
真诚的生活
谁能告诉我
是对还是错
问询南来
北往的客
恩怨忘却
留下真情从头说
相伴人间
万家灯火
故事不多
宛如平常一段歌
过去未来共斟酌
过去未来共斟酌
致谢:
虽然是回忆中学时代的图文,但是还是十分感谢老师和同学们让我使用了那么多的早年照片。按《民法典》规定,肖像权不但得到保护,而且高于照片和影视作品的著作权,大家的默默的授权使我衷心感谢。在以后的回忆图文中,肖像权将成为我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 *
饶洪生同学2020年12月8日感言:
想当年,电视剧《渴望》上映时,每天晩上万人空巷。人人争看朴实又接地气人间万象故事,许多人与剧中人物同洒热泪。当时也许许多与我一样的观众只顾关注故事情节,而没有深究这部电视剧名称“渴望”的深刻内涵。然而最近一段时间,更生的往事叙述,以及一些同学的点赞与议论,启发并引导我去深究出电视剧《渴望》该有的主题内涵。那就是渴望人间大爱,即无论何时何地,人们都渴望人间大爱。更生的图文故事中,他对四十多年前一位已经不知姓名的高中女同学的呼唤,完全出于同学朴实而纯真的情谊,因此就演绎出一场展现人间大爱的现实戏剧。就是被他的真诚打动,于是就有同学主动提供了一点模糊的线索,就有同学从四十多年前一张多人黑白合照中认出那个已经被多人忘记了姓名的她来,并且还叫出了这位女同学的 姓名,并且还导出这位女同学的由来与踪迹。但是接着又得到线索,这位女同学早在多年前已经返回故里上海,现在音讯全无。若要寻她,如同大海捞针!因此,这一则故事由虚到实,又由实返虚,变得更加模糊不清,虚无缥缈了。我以前学过《诗经·蒹葭》,其中有“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的优美诗句。后来根据此诗意境,现代词作者和作曲家演绎创作成新曲《在水一方》。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经台湾著名女歌星邓丽君演唱,歌词通俗,底蕴深厚,格调清新,旋律优美,唱法新颖,抒情到位,歌曲动听,感动老少,顿时风靡天下。其中的歌词演绎成这样:“绿草苍苍,白雾茫茫,有位佳人,在水一方。绿草萋萋,白雾迷离,有位佳人,靠水而居。我愿逆流而上,依偎在她身旁,无奈前有险滩,道路又远又长。我愿 顺流而下,找寻她的方向。却见依稀仿佛,她在水中央。我愿逆流而上,与她轻言细语。无奈前有险滩,道路曲折无已。我愿顺流而下,找寻她的足迹。却见仿佛依稀,她在水中伫立。绿草苍苍,白雾茫茫,有位佳人,在水一方。”哎呀,给我的感觉,歌词朦胧,佳人缈茫。上海这座东海之滨、黄浦江畔、住着上千万人的中国最繁华大都市,一个人只要进入这座人海茫茫的大都市,很快就会消声匿迹,就像一滴水滴进大海一样。曾在高一时与我们同班的上海王同学,她真像在水一方的佳人,肯定不会想到四十多年后的现在,竟然有好心的同学在热心地将她呼唤,在努力地将她寻找,早就准备了“排空驭气奔如电 ,升天入地求之遍”的雄心壮志,决心将不可能的事情变为可能。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但是现实依然茫茫,找寻她如同难于上青天,好不让人心灰意懒!正当此时,谁会想到一位强劲外援火速登场,她就是同级同学鲁远蓉,显然她被更生的真诚和义举所感动,金石为开,自愿出力。她真是红颜不让须眉,扶病而起,调动自己的广阔人脉,要成就千里同学缘份一线牵的好事。果然在鲁同学的运作下,得来全不费功夫,她将我们束手无策的事情轻松搞定,轻而易举地就成功将与我班同学失联四十多年的在水一方的上海“佳人”王同学联系上,并且成功将她拉进了我班微信圈。在水一方的“佳人”——上海王同学终于在许多同学的帮助下,完成由虚向实的蜕变。,不再朦胧。如今,在水一方的上海“佳人”王同学终于重返我班大家庭,归队入列。她真切地看到了一张张亲切的笑脸,听到了一阵阵热烈的掌声。这一场在我们的眼前上演的感人现实大戏,终于实现了大团圆的结局。前后许多感人过程,其实就是大爱逐渐完成的过程,好不感天动地!目睹这幕现实大戏的同学,无不触景生情,无不因事感慨,无不心潮起伏,也许还会泪水涟涟。有人评说,人生如戏,戏表人生!人生谁不渴望大爱与真爱?电视剧《渴望》,表现了渴望人间应有大爱的主题;诗歌《蒹葭》、邓丽君演唱的歌曲《在水一方》的主题,是对真爱的执着追求。这两种艺术形式,具有异曲同工之妙。更生讲述的故事,对大家同学来说,是用他善长的方式献爱心、做好事。古人荀况在《劝学》中有言:“积善成德,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我们伟大领袖也曾说过:“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做好事。”更生就是一个准备一辈子做好事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