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之道50:我的大学32-校园内外5-文科生(下)

王更生
2021-04-12



文科生(下)


        承上一篇图文,关于文科生,看来只是一个具有一定感性能力的人群的称谓,但即使是考文科上了大学,所学的东西并不都很感性。我们学习的财政专业恰恰就有很强的功能性。按照上一篇图文所谓古代中国知识分类和古希腊文科七艺,我们学习的绝大部分科目都进不了文科。这样看来,我们还是文科生吗?


我们的财政专业

        我在《大学之道26:我的大学8-同学录2-老师你好》这篇图文中谈到韩愈的《师说》时,将我们在大学里面学习的31门必修课程(不含选修和旁听课)大致归到了“授业”之中,就是学习知识技能。eps3580.jpg

        这31门课,以及选修课和若干专题讲座涉及三大类知识:一是纯理论学科,如数学、统计等,学到手永远在那里。二是人文学科,哲学、历史和兼有工具性的学科的语文、英语,是人文修养和思辨认知的学科,能提高人的智慧和人格力量。三是功能性的应用学科,如财税、预算、会计、管理和计算机。这部分知识更新变化最快,有一种说法是知识5年更新一次,意思就是5年不继续学习和更新原有知识,你的这部分知识结构就过时了。最典型的就是计算机知识,我们在学校学习的是Basic、Coble、Argle、Fortrum语言编程,这些编程语言早就过时了,那时候学校的那种苹果计算机已经成为老古董了,只能唤起我们对已经逝去的青春的记忆:那个时候,每个同学都用所学的计算机语言编程,可以打印出日历、课程表等,十分欣喜惊奇。

        从我们学习的课程来看,既不属于文科,也不属于理工科,属于曾经有过的法商科。之所以被文科,仅仅是因为高考而已。显而易见的是,高考也是十分应时的功能性安排,将中小学阶段的基础性知识拦腰砍断,在文革之后百废待兴的年代,实属权宜之计,就是为了快速分类选拔人才,立竿见影。但是,如果一种短期安排,在国家已经不是起跑阶段,而是要融入多元的国际大格局的时候,还固守原有评价体系50年不变,用几乎拖垮许多家庭的高耗能内卷式底级恶性竞争的应试制度绑架道行中人,已经很像作恶犯罪了。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

        跟我们班上和学校里年龄大一些的,或者总是神侃海侃的人为伍,自然就会耳濡目染。现在看来,这反道都是些文科了,确实也荒了点本专业的学业。

1、泡图书馆

        常去的除了学校图书馆外,还到蛇山下面的湖北省图书馆看看报纸杂志什么的。好像我们这群人有个不成文的约定,考试只是在前两周临时抱佛脚复习专业知识外,其余时间几乎都是看《新华文摘》、《文汇月刊》、《收获》、《十月》等杂志上面的中篇,轻快一点的就是《富春江画报》、《电影画报》等,还订阅了新创刊的《读者文摘》,买了很多本《奥秘世界》。我们刚进校的那段时间,全国都在讨论和批判白桦的《苦恋》;后来又争论遇罗锦“主观为自己,客观为他人”的言论,我们还顺藤摸瓜了解了一些她的哥哥遇罗克的事情;那个时期,还有一位北京的教授讲正统的道德文章,等等。但就我而言,感触最深的是那个年代的伤痕文学和反思文学,比如张洁的《爱是不能忘却的》、古华《爬满青藤的小屋》、陈建功《飘逝的花头巾》等等。

u=2734108796,821406249&fm=26&gp=0.jpg

        陈建功《飘逝的花头巾》

        当然,大学图书馆最神秘的地方就是外文期刊,那是在学校南操场旁边的一栋三层楼房顶上进门右边的“外面的世界”,好像叫外文阅览室,那个时候在那里翻阅诸如《Time》(时代杂志)一类的新奇杂志和那些香车美女图片,在那个年头,只有这个角落有,就很过瘾。但外文杂志最使人大开眼界的就是从另一个视角看世界上的一些大事,最典型的莫过于柬埔寨波尔布特和乔森盘领导的红色高棉的统治,以及越南南方亲美政权下的那些事儿。有一个画面就是南越街头大庭广众枪杀越共的新闻照片,那时就隐约感觉到南越这样干,好景不长。这几张照片当年就是在学校图书馆里面看到的,比后来在网络上早看近20年。这样的经历,使我后来到北京工作以后的八十年代中后期,还经常到国家图书馆的主楼四楼右侧的电教馆租看日本鬼子拍摄的记录侵华战争的新闻片等,见到了侵略战争是如何被美化,那又是一个不同的视角。

src=http___img5.artron.net_auction_manager_201707_d64473b5e35b2a3aacffffdda927df231500602762.jpg&refer=http___img5.artron.jpg

        这几张照片,是已故美国战地记者、普利策新闻奖得主埃迪-亚当斯于1968年2月1日拍摄的,南越警察总监阮玉銮当街处决越共游击队长阮文敛。照片公布后,引起了美国国内反战情绪,也给阮玉銮的人生带来麻烦。


2、泡电影院

        我以前的图文说过,出学校北门左行300米就是湖北剧场,实际上就是电影院,从1980年5分钱一场电影看到1984年大学毕业2角5分。

        我们的运气真好,八十年代初的几乎所有中外电影,都令人耳目一新。最震撼的罗马大兵团作战的《达吉亚人》,最有植入感的《女大学生宿舍》,还在其中第一次听到了小约翰斯特莱斯的《春之声》圆舞曲,最暖心而痛楚的《天云山传奇》和《牧马人》。那是一个世界性的文艺、音乐和电影大爆发的时期,其人文内涵、艺术水准和制作工艺基本上是空前绝后的,遗憾的是,那可能已经江河东去永不返了。

        西方电影上译片是我们的最爱,居然我们追星到上海电影译制厂的比克、丁建华、邱岳峰、乔榛、李梓、赵慎之的一干人那里去了。

        当然,四年下来,要讲对电影的感知,不论是艺术水准还是人文情怀,首当其冲的莫过于日本的那一大批电影了。要谈下去篇幅不够,我就列举一下片名吧:《望乡》、《远山的呼唤》、《幸福的黄手帕》、《火红的第五乐章》、《追捕》、《金环蚀》、《砂器》、《人证》、《莆田进行曲》,以及到北京后在小西天、北太平庄看的“日本电影周”,那可都是原版,由人来现场翻译,还怕观众不懂,间或插进简单讲解带咳嗽。日本电影看多了,黑泽明这个名字就浮出水面,此公导演的《七武士》、《罗生门》、《乱》等深度社会批判现实佳作,大都与其同姓,都姓黑,叫黑白片。

u=3286287740,760337345&fm=26&gp=0.jpg

        黑泽明,一看就气度不凡

        黑泽明的电影看得不是很多,也可能八十年代那个时候我们还年轻,认知能力还很浅,现在在看就大不一样了。黑哥的世界性视觉摧毁力,只是从美国的斯皮尔伯格侧面反映出来。据说斯皮尔伯格年轻的时候对黑泽明崇拜得五体投地,声称愿意到黑哥门前做一匹看门狗,黑哥够狠的了吧。然而,再看看斯皮尔伯格,这家伙更狠,经他过手执导的电影,只列出几部就行了:《辛德勒的名单》、《振救大兵瑞安》、《侏罗纪公园》、《慕尼黑》、《林肯》,新冠前还执导了《西区故事》。

9345d688d43f8794169b6d65dc1b0ef41bd53a10.jpg

        斯皮尔伯格一家子

        中国电影也进步飞速,但只是与我们自己比,与国际上还有很大差距。当年我感觉到张艺谋有冲鼎国际的潜能,却止于1999年的《我的父亲母亲》。那一年我还在厦门工作,回北京看了这部电影,刚走出双榆树的华星电影院小电影厅,三四个人堵住我说是央视6套,我就侃了几句这部电影,认为从气场、画面感和音乐都大有希望,回厦门后同事说电视上看到我说这部电影,后来老谋子就忙着去生葫芦娃去了。

a8773912b31bb0515462d5603d7adab44aede030.jpg

        老谋子《我的父亲母亲》中章子怡出门儿


3、其他(待增)


文科生Liberal Arts Students

        还是再回到文科生的话题吧。其实没法儿给其下个靠谱儿的定义,定义这东西太抽象,最好还是看看在他们身上彰显出来的一些气质就可以了。

        上一篇图文说到知识分类,还举了波提切利的一幅名叫《一个青年被维纳斯引荐给文科七艺》的油画来指代古希腊的文法、修辞、逻辑、算术、几何、音乐及天文学“文科七艺”,并谈到古代中西方人类感知的同一性。

        再来看一幅油画;文艺复兴艺术三杰之一的拉斐尔的《雅典学院》。有意思的是,这哥们儿还把自己画在了右下角,在当时的人看来,有点恬不知耻,现在再看,就恰如其分了,而且还应该往中间和上面靠。这就是历史和人性。

8.jpg

        古希腊的文科七艺全部都在里面了。

        雅典学院是公元前380年左右柏拉图建立。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三杰之一的拉斐尔创作了油画《雅典学院》,描画了11个群组57个古希腊以来的学者名人,画面中心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柏拉图指着天,亚里士多德指着地,他们边走边谈,引经据典的样子,这一对师生也象征着哲学世界唯心唯物的世界观。

        《雅典学院》的构图和人物组成,基本上是按照古希腊文科七艺来安排的,虽然他们的知识结构符合文科七艺,却又各自的长项:文法和修辞有伊壁鸠鲁、逻辑有亚里士多德、算术和几何及音乐有毕达哥拉斯、天文学有托勒密等。

        值得一提的是,这幅油画上所有的人,按现在的时髦说法,都是财富自由了的,这是他们这群人的太低级的标底了。所不同的是,财富自由的标准天壤之别,比较极端的就是左下角站立穿白衫的亚历山大和画面中间斜坐地上的第欧根尼了,前者拥有从地中海沿岸到北印度所有的钱、女人、城市和土地,但是他还嫌不足,还想去拜第欧根尼为师,羡慕起他无忧无虑自由自在去思考问题,却被一句“躲开,别挡住了我晒太阳”挡回。那么,第欧根尼又富有到什么程度呢?他崇尚极简主义,被称为犬儒学派,其所有财富是一个睡觉的瓮和装饭水的碗。据说当他见到一个牧羊人在河边用手捧水喝时,自愧不如,觉得碗也是多余的了,断舍离到了极致。

        与古希腊的雅典学院几乎同一时期,中国战国时期的田姓齐桓公于公元前370年左右建立了稷下学宫,从中走出来的有孟子、荀子等。诸子百家涵盖的范围就更加广泛。

7.jpg

        稷下学宫收罗天下英才

        最后,来看看文科生的基本含义。

        如果按照我们高考时的分科来看,就十分笼统粗浅,还是顺着“文科七艺”的路子比较靠谱。这就引出了小标题的文科生Students of Liberal Arts 了。

        如上一篇图文所言,Liberal Arts就是文科知识的原意,源自古希腊的掌握七种艺术的雅典公民,代表人物就是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斯多德。这里所说的文科知识,就是文科七艺,是专门指古希腊作为公民的自由人应当掌握的适宜于参与公共社会政治生活的综合性知识。

        这里的Liberal 是不是很熟悉?它就是自由Liberty的开源,原来就是指拥有公民权的自由人。

        就自由这个词,常见的英文用两个词来翻译:Liberty和Freedom,梅尔吉普森主演的《勇敢之心》最后喊出来的那个词就是“Freedom!”但是这两个词的意义差异很大,Liberty是一种主动的类似于古希腊具有公民权的自由人的权利,Freedom则是一种被动权利,原意是讨主人喜欢,就会被允许一些自由。这样看来,《勇敢之心》喊出“Liberty”会更符合苏格兰独立自主的自由权。同样道理,在清华大学工字坊附近那块由陈寅恪为王国维起草的纪念碑上所说的“自由之思想”也应该翻译为“idea of liberty”。

        这样看来,文科生看来就是自由自在的了,好像与学的什么专业关系不太大。


百岁文科生

        2006年,我试图改变一下各地来京请客吃饭这件事情,就报了一个英语提高班,本司同事自愿参加,地点就在西城区的物业大厦顶上,正是那样一个机缘,结识了给我们上课的老文科生,那种气场感动了我,他就是许渊冲,下周就100岁了。那几次英语提高班王裕康也去了,还说在解放军洛阳外语学院的时候许渊冲是他的老师。

        许教授的口头禅是“好玩儿”、“不好玩儿”、“真好玩儿”,那几节课每次都会听到他说好几次,当时他已经85岁了,幽默风趣得像个孩子。第一堂课时他上台晃荡了一下就说:“最近网络上见到评出了上一百年十大翻译家,鲁迅第一,我第十。好玩儿,真好玩儿!”那一瞬间,我们觉得他太好玩儿了。在课堂上他滔滔不绝给我们讲他的翻译生涯中更好玩儿的事情。

        一个人一辈子,能够遭遇终身难忘的快乐人,并受其浸染,真是莫大幸运。

        祝这位老文科生期颐之年安好如初。

src=http___www.zmdkid.com_uploads_allimg_170320_1K04241E-26.jpg&refer=http___www.zmdkid.jpgsrc=http___n1.itc.cn_img8_wb_recom_2017_03_10_148911758879402384.PNG&refer=http___n1.itc (1).jpg

src=http___n1.itc.cn_img8_wb_recom_2017_03_10_148911758879402384.PNG&refer=http___n1.itc.jpg

src=http___img.mp.itc.cn_upload_20170308_bcec41e1eaca40e1a8336af97269fb85_th.jpeg&refer=http___img.mp.itc.jpg


北京大学西语系“八零纵横”

        昨天高燕贞同学推送了这个关联图,听了俞敏洪侃了2个半小时,有点意思,这样的活动我们要搞也不难,关键是心境。

        就是俞敏洪提到许渊冲老顽童下周满百岁的,他还说,即使是现在,许渊冲每天还要翻译2000字,看来,这已经成了他的生活中的组成部分。

微信图片_20210412191942.jpg


*                                                      *


梦然《少年》

阅读129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
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