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之道62:我的大学44-校园内外17-人文四围:新华书店和寻找梦的解析

王更生
2021-05-18



大学之道62:我的大学44-校园内外17-人文四围:新华书店和寻找梦的解析


       上大学的时候,常去新华书店蹭书看,还有就是遇到青春的烦恼的问题,总是希望能够从那里找到答案,寻求梦的解析。

       那个时候,我们觉得能够打开视野的方式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课堂上那些具有真知灼见和人生情怀的老师的传道授业解惑,二是学校里的图书馆外文期刊阅览室,三是逛新华书店了。

在武汉逛过的四家新华书店

       今天就来谈谈我们当年逛的新华书店,其实就是汉口的武胜路新华书店、六渡桥的外文书店、武昌桥头的新华书店和蛇山正北面的那间民主路新华书店。

微信图片_20210518083214.jpg


1、武胜路新华书店

       其实,在大学四年中,去得最多的还是武胜路新华书店。因为那是一间很大的书店,有一部分是开放式书架,特别是对于那些刚出的新书,都是放在了进店的正中间的位置,我们跟许多人一样,主要是冲这里来的。那个年代我们学生都是囊中羞涩,一般不会买书,都是去蹭书,每次去都会翻阅几十本书,先是看标题,然后看目录,再看简介前言后记什么的,好的就再往下看看,一般的话就在这几个进阶的某一段打住。只有实在觉得开眼的书,才节衣缩食买下,我的那套三本的《第三帝国的兴亡》等,就是在那里买的。买二战大场面的书籍,也是受到七十年代末在丝织厂子弟学校偷了一套赫尔曼的《战争风云》的影响,觉得二战的东西气势恢宏,许多东西闻所未闻。

微信图片_20210518102917.jpg


2、武昌桥头新华书店

       去得第二多的就是武昌桥头的那间不太大的新华书店了,位置就在现在的户部巷东头十字路口西北角。那个地方一般都是人满为患,因为店小人多。不知是书店有意安排还是其他原因,专门把婚姻家庭及性知识的书籍摆在一个显眼的橱窗,我到这里主要是去找这类新书解惑的,再加上这里离我们学校近,走路既可以从黄河楼前面下桥,也可以斜翻蛇山走过去。细想起来,在这家书店起码买了5本性知识小薄本,总是想从中了解我们处在青春期的一些现象是不是正常。得到的答案是:有点问题,少年维特越看越烦恼。对于这个问题,今天将以梦的解析为题谈一些认知。

src=http___www.51wendang.com_pic_3e8bad876bebf14a07fb7fe6_2-810-jpg_6-1080-0-0-1080.jpg&refer=http___www.51wendang.jpg

        歌德的诗意


3、六渡桥外文书店

       六渡桥新华书店是一家外文书店,去的次数并不多,一学期去不了一次,但每年都会去。到外文书店主要就是感觉一下这个对外窗口的氛围,都进了些什么书。其实那里主要就是EPT、GRE、TEOFL一类的英语考试书籍,主要供留学之用。

src=http___image.soxsok.com_image_20170905_20170905144410_5156.jpg&refer=http___image.soxsok.jpg


4、民主路新华书店

       去得最少的就是蛇山背面的那间民主路新华书店了,应该只去过两次:一次是1981年5月,在这里举办了一次“五四摄影展”,就是展出了一些反映社会现实状况的摄影作品。按现在的标准来看,就是一些社会底层蜗居陋巷之类的生存状态的现实题材,但在当时那样的社会背景中,就显得十分前卫了。据说在全国造成了一些影响,很快就被叫停了。过了一段时间又去了一趟,十分冷清,就再也没有去了。

src=http___dingyue.nosdn.127.net_rQAIBTgjtLghGMk1HhuYeua1m=Sxg0028wahaxU3yELgE1529854269711compressflag.jpg&refer=http___dingyue.nosdn.127.jpg


  书是人类灵魂的避难所,在我们上大学的八十年代初,对知识的渴望和思想的解放,催生了经典世界名著再版和重新翻译,走向未来丛书等系列丛书纷至沓来目不暇接。改革开放真是一个好时代。


寻找梦的解析

  歌德把他年轻时候的人生和思想经历写成了一本文学作品《少年维特的烦恼》,其中涉及到青年男女之间的情爱。我们中国人常常用少年维特的烦恼来含蓄地讲两性方面的问题。

  我在5月3日参观江西赣州寻乌调查陈列馆后,写了一篇《车行东南6:寻雾调查》,对毛泽东1930年5月第一次开展的城市社会调查数据中反映出来的两性事项,觉得十分有趣,就是在寻乌城2600多人中,居然又娼妓160余人,说明性产业在那个年代十分活跃。

  其实两性问题事关重大,但在我们生长的年代却是洪水猛兽,说不得想不得更干不得,一不小心就犯罪,严重的就会搭上性命。上世纪六十年代,我们见到和听说的涉及性和婚恋的悲剧事件起码有三起比较典型:一是遵义碱厂一对男女青年恋爱,双方家庭不同意,结果两人殉情,跳入了盐酸池;二是公路二队一对男女谈恋爱,后女方退出,男方用斧头砍杀女方后咬雷管自杀身亡,女方被救活过来后,被与男方的骨灰盒一起批斗;三是一位男青年因为谈恋爱被枪毙。这些基本上都是些人之常情,却表现的如此暴戾,十分令人辛酸。

  再看看我们寻找的梦的解析吧,简而言之,上大学的时候在武昌桥头新华书店买来的基本都是谈婚姻及生理卫生方面的小册子,都是说教式的,不但回答不了年轻人的问题,反而增加了心理负担。最典型的就是将自慰现象说得十分模糊,然后就说对人的身体和心理的危害。本来是寻找梦的解析,少年维特却是越来越烦恼了。

  直到九十年代见到了美国的《金赛性学报告》和《海特性学报告》后,才真正了解到了现代意义上关于性行为和社会伦理方面的新的知识,再反观在武昌桥头新华书店买的那几本小书,觉得可以直接扔掉。

微信图片_20210518102938.jpg

  鉴于我们这一代人的无知和被误导,在我们下一代进入中学阶段的青春期和叛逆期的时候,就及时提供了一套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日本三本直英的《健康生活系列一:画说性》,这套书一共5册,适合于小学中高年级学生和中学生阅读。

微信图片_20210518102929.jpg

  《健康生活系列一:画说性》插图


  中国人在性伦理和文化方面,近几十年来是人格分裂的,这种分裂程度要超过其他社会生活的理论与实践,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只做不说。如果信仰弱化三观缺失,结果就是性资源向着权力和金钱归集,如今的贪官和老板,几乎不存在没有大把大把的女人和男人的,这充分显现社会的性不平等,跟收入类似,呈现两极分化趋势。

  前一段单位同事推了一篇《3490万剩男经济学》,列出第7次人口普查得出的数字:中国男性比女性多出了3490万人,推断以贵州为例,2050年30-39岁未婚男性比例将超过50%。如果把性向权力和金钱等所谓成功人士归集看成是社会性生态相对不平等的话,这3490万就会是绝对不平等了。

  就性方面的知识而言,我们是到了成年阶段才侥幸赶上了改革开放睁眼看世界的机遇,把常识作为前沿科学知识获取的。幸好,我们总算赶上了,有很多人没有赶上,直至耄耋之年,还懵懵懂懂,只知道饱暖施淫欲,饥寒起盗心。


北京的亚当夏娃保健用品商店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在北京的白塔寺十字路口的东北角,开了一间惊世骇俗的性用品商店,叫亚当夏娃保健品商店,专门招募有知识的年轻女性当店员。虽然谈及性方面的问题用语还是很含蓄,但都是落落大方,毫不猥琐轻慢。

  后来我于1998年到厦门工作的时候,进到一家私人开的性用品店看个热闹,里面事无巨细琳琅满目,没想到人们的生活如此丰富多彩。这店是一位靓女开的,她会很热情介绍各种产品,还劝说道比找小姐安全,价廉物美。

  还知道改革开放之初,对出国人员会有人提醒不可以进外国的性商品店的。后来才发现,很多国家都把性服务作为一种职业,甚至前几年波兰还举办了一次性博览会,许多东西远远超出了我们的认知范围,不知道是我们太奥了,还是世界太疯了。如果当年波兰的雅鲁泽尔斯基总书记还活着,他将怎样看?

  现在真的就有这样的感受:了解的东西多一点,就觉得自己是多么的无知。


性的负重

  1982年,在贵阳街头买了一本《十日谈》选本,书里面讲的都是欧洲大瘟疫时期几个贵族青年男女到乡间别墅躲避时讲的情色故事,其中多为隐喻,讽刺封建社会和宗教的虚伪。后来才知道这本书的作者卜加丘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三杰之一,另外两人及其作品是但丁及其《神曲》,彼得拉克及其《诗歌集》。

微信图片_20210518131450.jpg

  看来每一次社会大的转型和发展,都拿性来开涮,都赋予性太多的社会文化内涵,中国也概莫能外。

  公元前7世纪姜姓齐桓公小白任管仲为相,好像就是首开官方营妓之先河。公元前4世纪田姓齐桓公田午做得更过分,打开内宫让贵族士大夫进去乐了一把,生下的娃娃都姓田,借以壮大田氏王族,这个田姓齐桓公,就是建立中国第一个官方大学的人,就是稷下学宫,与古希腊柏拉图建立雅典学院几乎同时。

  其实,我们还是希望性这个东西,不要背负上太多的社会重负,否则就会面目全非。

  就拿结婚这件事情来说吧,婚姻是两性结合的理想状态,是近代以来被称作以爱情为基础的崇高境界。但是,现在它还崇高吗?现在的适婚者最能体会其内涵了。结婚的先决条件是要房要车要存款,这就为后来的各种传言落下了口实。其中最典型的一件事情就是被不良记者和网络水军炒作出来的“隔代婚姻论”了,躺枪的就是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梁蓓教授。她在一次政协会上谈到,现在的丈母娘都要求女儿找成功男士当丈夫,要有车有房,这在高房价的北上广,结果就会逼迫女孩子去找40岁的成功男人。她的这些随意的话,被解说成了“隔代婚姻论”:“北京梁蓓委员谈80后无力应对高房价的建议:我觉得80后男孩子如果买不起房子,80后女孩子可以嫁给40岁的男人。80后男人如果有条件了,到40岁再娶20岁的女孩子也是不错的选择。”2015年我们请梁教授到扬州税务学院给全国局处领导讲课的时候,我还专门给梁蓓教授10分钟来澄清她的说法。她说房价这样敏感的问题,政府官员不能说,就要找个学者说说,她一说就栽了,完全被有意错解,再来炒作。

IMG_20150707_134311.jpg

  2015年在扬州安抚梁蓓教授。我们请专家教授来讲课之前,一般都会上网查阅一下其职业资讯,当看到梁蓓教授的情况时,就坊间传闻的“隔代婚姻论”产生关注。见面的时候,我说“妳可是个名人呀。”梁老师立即明白我说的是什么了。她就因为那一番关于高房价的议论,被名人了,居然成为2012年度中国某之首,排在任志强的前面。我问其究里,她就谈到网络暴力的事情。近些年来的网络出现资讯失真,戾气一点都不亚于特殊年代的乱象,一些思维逻辑和常识没有建立起来,感性简单武断,说明现实中社会文化的底层价值缺失给施暴者和被施暴者双方都会带来难以承受的痛苦。

  看来,性就是那么简单,既不能承载如今被物化了的家庭之重,也不能承受那些生命之轻,因为家庭和生命价值总是那么错位。


梦的解析及其风采

  武昌桥头新华书店没有解决的问题,由改革开放和时间解决了。

  有别于中国传统社会文化万恶淫为首,其核心就涉及到性了,但这个世界上还有别的看法,值得参考和借鉴。从网络看世界资讯无限,给我们提供了无穷无尽的信息,就要靠我们去甄别判断。接触到《金赛性学报告》和《海特性学报告》后,才真正了解到了现代意义上关于性行为和社会伦理方面的全新视角。《金赛性学报告》是美国1940年代对12000人进行问卷和访谈的产物,但具有女权倾向的《海特性学报告》,却是站在女性视角,于1970-1990年代完成,从中使我们了解到了现代意义上关于性权利及其社会伦理方面的新的看法。

  当弗洛伊德出版《梦的解析》时,我们在饥寒交迫的生死存亡中挣扎,有如北京大学张竞生教授20年代谈谈性,即刻被社会炒了;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的李银河\潘绥铭一干专家学者开始关注中国人性的问题,王小波在九十年代就写了一本《似水柔情》,谈的就是北京中山公园的男同志,还拍成了电影,虽观者寥寥,但说明社会的进步首先在极小众开启,其发展可能比我想象想的还要快。


   上大学的时候,我们到新华书店蹭书看,除了关心国家和世界上的事情,也开始关心我们自身遇到的少年维特的烦恼。现在看来,寻求梦的解析不无价值。

  常识告诉我们,生命是如此的美丽和多彩,如易卜生所言:青青芳草,迎风起舞。

×               ×


英国电影《Finger Smith》《指匠情挑》

这是一部以女同性恋视角描写社会阴暗与阴谋的电影,最终爱战胜其他。推荐观看。

阅读118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
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