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之道67:我的大学49-国家图书馆-梦寻40年

王更生
2021-06-10



梦寻40年

       2021年6月8日上午,与大学同学杨萍到国家图书馆查寻1981年4月的《中国青年报》,那上面刊登了一则我们班的贺信,庆祝我国运动健儿囊括第36届世乒赛全部冠军。这是我们第二次为此来到国家图书馆了。

        功夫不负有心人,我们在总馆北区自助秒办读者卡,上四楼的中文报刊阅览区,预约了1981年上半年的纸质《中国青年报》,半小时就拿到一厚本报纸合订本,两分钟之内就找到了4月28日封面左下角的那段文字:

        “湖北财经学院,财政八O级二班全体同学来电:喜悉乒乓健儿创建奇勋,大振国威,大长民志。我们喜泪沾襟,狂欢不息。高呼:美哉,乒坛的猛士!壮哉,伟大的民族。新一代的大学生与祖国同呼吸共甘苦。我们将为振兴中华竭尽必生之力。”

微信图片_20210610051319.jpg

        办理文献预约单(杨萍拍摄)

微信图片_20210610051352.jpg
        终于找到了,功夫不负有心人。

微信图片_20210610051326.jpg

        终于找到了(杨萍拍摄)

微信图片_20210610051348.jpg

        《中国青年报》头版(杨萍同学按着报纸)

微信图片_20210610051402.jpg

        我们班在1981年4月28日《中国青年报》头版的位置(杨萍拍摄)

微信图片_20210610152133.jpg

        1981年4月28日《中国青年报》关于乒乓健儿夺冠的报道(杨萍拍摄)

微信图片_20210610152139.jpg

       大学同学录中列举的大事记两页之一。

        四十年了,弹指一挥间。这段文字,当年我是在学校出北门左手边的报刊橱窗里看到的,那可是与我们自己相关的文字见诸报端,真就是有一种人生价值升华的感觉,这种感觉,与后来的机关工作中第一次见到自己的名字打印出仿宋体铅字的感觉也是类似的,那是我们的第一次。

        不经意间,见到湖北财经学院,财政八O级二班全体同学来电”,真就吓了一大跳,文字是不可以断章取义的,原来是电报的电。

        1981年发的这份电报,是出自班中老大容祝平之手,我记得是7分钱一个字,含标点符号。107个字,七块四毛九分!那个时候,贵阳火车站街边的名小吃丝娃娃一分钱一个,武昌大东门十字路口东南角地摊儿的臭干子两分钱一块。所以,容祝平代表班上花这么大笔钱,除了才情并举外,我想,这老鬼,一定是以每个字三块半臭干子掂量过的,除了精打细算,还不能略输文采。

        这段文字,字里行间流露出老鬼的气息,一种缅怀之情油然而生。虽然容祝平离开我们这个显生世21年了,见到他的文墨,如情之所至,生可以死,死可以生。我想起一句话:死而不亡者寿。

7.jpg
        容祝平同学录自述。
演出3.jpg

        容祝平扮演《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

        我和杨萍手扶着报纸聊了一个多小时,谈到了容祝平的文墨和才情,特别是我谈到了他在古典音乐方面对我的启发,以及班里、学校里的那些事儿。在国图那样的环境中,谁也不敢大声说话,别人看我们,就像恋人那样的窃窃私语,其实谈的都是与私情无关的严肃话题,是正能量。

        其实,我们在大学里面,还有一个更大的操作,就是中国女排1981年在日本东京获得女排世界冠军,这可是我国大球的第一次光耀世界,我们班以容祝平为首,不但向《中国青年报》发电报贺信,还分别给谷建芬和施光南发去了请求谱曲的热情洋溢的信件,但这些请求都没有结果,便渐渐被大家淡忘了。那时的疯狂场面至今就在眼前:男生从13号楼上的窗户伸出竹竿飘着床单,敲着脸盆饭盒,女生还有将纱巾从楼上飘下来的,还有烧纸飘落的……后来这种情绪,在观看日本电视连续剧《排球女将》时再次表现出来(参见《大学之道63:我的大学45-校园内外17-小鹿纯子和她的晴空霹雳》)。


与国图结缘

        曾几何时,外地来北京的同学朋友,我都会带他们到国家图书馆来,看什么书,甚至看不看书都无关紧要,重要的是那里的氛围和场景:我来,我见,我浸淫,我融化。

        我是1987年看着国图新馆建成并成为其最早的读者的。那个时候我们在人民大学一墙之隔的空军营建大队院内办公,家住更靠近国图的三义庙北7号院平房2号,骑车到国图10分钟左右,占地利之便。   

微信图片_20210610064218_副本.jpg

        1987年国图新馆建成后,我们作为早期读者,于1988年办理了阅览证,编号068239,看来北京的读者世纪起涌跃的。

        从这张阅览证上还可以解读出两个信息:

        一是1988年国图还叫北京图书馆。

        二是税务总局当时还归属于财政部管理。

        国家图书馆,最早是张之洞1909年建议并主持筹建的京师图书馆(参见《大学之道56:我的大学38-校园内外11人文四围之北(中):蛇山上的烈士祠等》),1931年建成文津街馆舍,新中国成立后改名为北京图书馆,1987年新馆落成,1998年更名为国家图书馆,面向世界时,称为中国国家图书馆。

        我早年来国图,主要是奔着现国家典籍博物馆,当时是主馆的西南侧三楼的外文杂志阅览室以及北侧四楼的多媒体室去的,特别是后者,那里可以看日本是怎样美化侵华战争的影像等等资料,增加人看世界的视角。

微信图片_20210610065410.jpg

        国图总馆北区

微信图片_20210610051331.jpg

        国图总馆北区四层甬道俯瞰国图字样阅览大厅(杨萍拍摄)

微信图片_20210610051300.jpg

        国图标志,国图总馆北区中空大厅结构就是模拟这个字样。

        我告诉杨萍,我非常喜欢国图里面的这种氛围,诺多的诺大的开放空间,那么多的人,多少年来就没有听到过人大声吆喝,人说话都是压低嗓门儿仅自己和一个相对方能够听见的最低分贝,人人都不敢不文雅,不敢不照顾到他人,否则,都会自感贬谪和羞辱。

        人常出入这样的境地,怎能不文明,怎能不淑婉。


古人怎么说

        我发现图文高级助理杨萍同学不但在班史资料的搜集方面能力超强,而且在手机摄影、流行手机工具诸多方面定不落后现在的年轻人,真的令人刮目相看。

        为表达谢意,忝仿古人之为,用诗经体和甲骨文体描述这两次国图之行。

1、诗经体

《诗经-蓟风-采薇》


巍巍学宫,与萍采薇

    辗转反侧,京华之西。

    巍巍学府,与萍采菽。

    辗转反复,京华之北。


2、甲骨文体


         贞曜□□卜王出□萍羊


        (释文:在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经过贞官戳制甲骨,占卜之官识纹断定:王可出,有萍一同前往,吉祥如意。文中□是目前尚未识别的甲骨文。

*                                                          *

工业文明后,那些千年一问的关于人类命运的话题,间隔越来越短,以百年计,甚至几十年一遇。


电吉他版《最后的莫西干人》

阅读191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
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