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有座娼妓桥

王更生
2022-01-25


北京有座娼妓桥


引子

        今天在“国际大九楼”微信群,与王裕康兄聊及北京门头沟区的“娼妓桥”,感觉到他甚感诧异,便简单告知门头沟方志有述,也谈到我十多年前去潭柘寺或戒台寺的时候,偶然间在怪怪的岢萝坨村中见到这座古桥。想到三四年前这里就开始开发房地产,还带司里借调干部来这里寻古探幽,那时候的古桥已经在填土下七八米神的地方了,感觉到其命运堪忧。今天下午又专门驱车24公里弄个究竟,遂作小文以记之。

两步路地图.jpg两步路户外地图轨迹


京西庞潭古道上的娼妓桥  

        京西南三十里,有岢萝坨村。村西有座“娼妓桥",如此为桥冠名,全国恐怕绝无仅有,乃北京特有人文一景。北京的特色老景很多,还有如太监博物馆的。就地名而言,就更加奇葩了,什么鬼街、南驴屎路之类,后来为了听起来雅致一点,就改成了簋街和南礼士路,前者就是现在的美食一条街,后者则是财政部、发改委等一干中央机关所在地,是解放后梁思成他们规划设计的中央办公区,后因故只建了四分之一。

3娼妓桥简介.jpg

娼妓桥简介

娼妓桥1.jpg

娼妓桥

        岢萝坨村地处太行山余脉的马鞍山麓的庞潭古道,东望都邑,西通大漠,自古为京华要冲。四近多风水,衔远山吞吐云雾,神迹仙踪,好生气象。有潭柘、戒台二寺,有明一朝,香火鼎盛,高僧大德,修行持戒;善男信女,往来于此;商贾云集,声色沸腾。每有山洪,道路阻滞。钱柜青楼,艺女优伶,康慨解囊,修德积善,故有此桥,后人为了纪念昔日性工作者的善举,就以其主业名之。

1庞潭古道.jpg

庞潭古道

庞潭古道涵洞.jpg

十年前庞潭古道涵洞

2岢萝坨.jpg

当年岢萝坨村口的一座三米高的巨石


娼妓桥和万历年间那些事儿

        据方志记载,北京的这座娼妓桥兴建于明朝万历年间。从这座桥的风格和样式看,与东面80公里外的北京通州的萧太后河桥如出一辙,应为同一时期的建筑。

        看来,明万历年间,虽说这个神宗皇帝三十年不上朝,似乎昏庸无道,似乎国泰民安,官僚体制运作有序,社会公序良俗。看来,京西门头沟区马鞍山麓京西故道溪谷岢萝坨村中这一座三孔古桥娼妓桥和通州萧太后河桥所反映的当年士人的审美趣味和社会仁善风尚,说明那个时代并不差。就拿萧太后河桥来说吧,它是京杭大运河起点,细看居然见石桥中道为汉白玉一类的石石,当年水色桥景不知有多美。

       再看看这个万历皇帝,史有万历三大征,即1573至1620年的西北、朝鲜和西南三大战役,分别为李如松平定蒙古人哱拜叛变的宁夏之役;李如松、麻贵抗击日本丰臣秀吉入侵的朝鲜之役;以及李化龙平定苗疆土司杨应龙叛变的播州(贵州遵义)之役。这三场大战巩固了中华疆土,维护了明朝在东亚的主导地位。特别是朝鲜之役,弄死了日本历史上的雄才大略的枭雄大名丰臣秀吉,将日本针对中国的侵略战争延迟了380年。日本自丰臣秀吉死后1600年德川家康治下至1869年明治维新,以及后来至今的445年间,一直贯彻丰臣秀吉占领中国和印度称霸世界的千年国策。由此可知万历皇帝是被后世轻视了的。

        一座小小的石桥,总是人怀古思今。那些风尘君子尚可济世,明朝那些事儿,并不晦涩,那些人儿,并不阴暗。

娼妓桥.jpg

早年村中的娼妓桥

娼妓桥3.jpg

十年前在古桥留影

        十年前刚进了一台蔡司镜头相机,便兴冲冲来到潭柘寺试镜头,也到过岢萝坨村的这座古老的娼妓桥。那个时候的村子已经开始搬迁了,原来在村子当中的古桥,已经开始边沿化了,完全是荒郊野外杂草里的老物件了。

娼妓桥4.jpg

十年前的古桥

娼妓桥2.jpg

十年前的古桥

娼妓桥护栏.jpg

娼妓桥护栏样式

萧太后河桥.jpg

80公里外的通州萧太后河桥

萧太后河桥护栏.jpg

萧太后河桥护栏,可以和娼妓桥护栏对比一下

        去年实地考察琉球王国殉国志士墓园(《运河遗韵:古桥和古城墙》),偶然见到京杭大运河起点的萧太后河桥记张家湾古镇,被这座明万历年间的石桥之精美震撼了,她的细节总是那么耐人寻味,是摸到了那个年的善男信女的审美情趣和韵味。与此同时,即刻想到其样式酷似门头沟的娼妓桥,再一次旁证了娼妓桥是万历年造物。

岢萝坨工地.jpg

如今的楼盘工地

娼妓桥旁的树1.jpg

十多年前娼妓桥旁的树木

新开楼盘.jpg

岢萝坨楼盘“鸿瑞西峰”联排别墅


        如前天到戒台寺拍雪景时在“选佛场”的戒坛上方见到的佛教箴言“诸行无常”那样,世事变迁才是世界的真相。只是我们还是有一种良善愿景:诸事随缘,人心可掬。


附录:娼妓桥考据

        既然北京的这座娼妓桥有名有牌,而且不同观点众说纷纭,我觉得就有必要全面深度考据。


1、娼妓桥方位记样式       

        娼妓桥,也叫古桥,坐落于北京市门头沟区南关出口108国道进口西侧山坡下岢罗坨村路北,横跨河流南北两岸,向南直接庞潭古道,是去往戒台寺必经之地。十多年前见到的该桥,已是一座残破古桥。

庞潭古道1.jpg

庞潭古道

庞潭古道涵洞.jpg

庞潭古道涵洞

        该桥为三拱石桥,桥基、涵洞券石、桥栏设计精巧,均为地产青石材质,上有精美的雕刻。石桥原总长20.72米,桥基总宽5.3米,桥面有效宽度4.1米。该桥栏板雕宝瓶、莲叶,拱的正顶部雕刻有龙头,雕刻精细,美观大方。1917年,山洪冲毁了半座古桥,桥身现存10.5米。古桥桥体、桥洞部分已经被泥土掩埋,桥下已无水流,古桥南部缺损,只剩拱洞。

娼妓桥2.jpg

残破古调


2、民间和文化部门的认知

        2007年,该桥前有一块无款汉白玉石碑,碑背面有娼妓桥简介。2013年岢萝坨村拆迁,这块石碑连碑座被人推倒,碑体被砸碎成6块,从中还能够看到历史中的影子就在我们身边。这又使我还想起去年12月26日与友人去北京八大处参观山间的历代印刻中的《元印》石柱,显然也是被人为损毁,这股风气不能再涨,不同见解之间应有一个相互包容的冗余度,不应该对不认可不同意见的东西就物质消灭,这就是社会和谐的意义。

古桥.jpg

2007年古桥石碑

3娼妓桥简介.jpg

2007年古桥石碑背面的娼妓桥简介

碎石碑.jpg

后被砸碎的石碑

元印.jpg

八大处被损毁的《元印》石柱

        2013年,北京市门头沟区文化委员会对该桥进行了普查登记,编号为11010994317000514。2013年,文史学者毛锐曾在桥头拍摄到不锈钢文保牌,文保标识明示“娼妓桥”为文物普查登记项目,落款门头沟区文化委员会,不过后来这块牌子也随拆迁消失。

门头沟区文物保护.jpg

2013年门头沟区文化委员会普查登记牌


3、方志野史记载

        由于门头沟地区古迹繁多,有戒台寺、潭拓寺等敕建庙寺等,有人们敬香、参拜的多条古道,又是晋陕、西部省份进京的咽喉要道,加之该地区矿产丰富,是京西产煤区,可以想象明清时代,一定是香火缠绕、商贾闲人、南来北往的人们的集聚地,包括艺人、妓女、歌姬等形形色色的文艺人物,多有文字留存。

(1)《宛署杂记》

        明朝顺天府宛平县知县沈榜所撰《宛署杂记》记载:“戒坛是先年僧人奏建说法之处,自四月初八至十五止,天下游僧毕会,商贾辐辏,其旁有地名秋坡,倾国妓女竞往逐焉,俗云赶秋坡。宛俗……十二日耍戒坛,冠盖相望,绮丽夺目,以故经行之处,一遇山坳水曲,必有茶篷酒肆,杂以妓乐,绿树红裙,人声笙歌,如装如应,从远望之,盖宛然图画云”。

2)《门头沟文物志》

        《门头沟文物志》中,将苛萝坨村古桥命名为娼妓桥。

(3)《北京门头沟村落文化志》

        2007年出版的《北京门头沟村落文化志》,记载了娼妓桥的来由:苛萝坨村有一古桥,是明时娼妓捐资所建,为自己赎罪的桥。

(4)《文博探索》

       《文博探索》刊登贺玉明的文章《古道上的娼妓桥》讲述,“据老人说,这桥有股子邪气,但凡男子睡在这桥上,大都会春梦绵绵……”

(5)《岢萝坨村村志》及民间传说

    关于此桥的桥名出处,《岢萝坨村村志》里这样写到:西庙前面有一座桥,名曰“娼妓桥”,是明时全国娼妓捐资所建,为自己赎罪的桥。相传当年号称“天下第一坛”的戒台寺香火鼎盛,全国妓女“赶秋坡”,去戒台寺烧香拜佛。为了今生能早日脱离苦海,来世远离娼门,而捐资修建此桥,情愿将此桥作为自己的替身,让千人踩、万人踏,以赎自己的罪过,故名“娼妓桥”。古桥可能为娼妓们集资修建,建立功德,可供分洪、行路,有一些文化色彩。


4、质疑娼妓桥的名称来历

      官方一些专家学者,并不认可“娼妓桥”这个名字,认为仅凭传说命名古桥,缺乏历史依据,认为应该叫做“苛萝坨石桥”或“南河沟桥”。

(1)北京史地民俗学会秘书长梁欣立

        北京史地民俗学会秘书长梁欣立告诉《法制晚报-看法新闻》记者,他1997年第一次去苛萝坨村,发现这座古桥早已废弃,他在其著作《北京古桥》一书中,并未使用娼妓桥的名号,而是称呼这座古桥称为“苛萝坨石桥”。梁欣立认为,从目前掌握的史料信息来看,还不足以将此桥命名为娼妓桥。在古桥周围,尚未发现古代碑记,娼妓捐资建桥,也仅限于传说。将苛萝坨古桥命名为娼妓桥,只能说是一种民间俗称,但并不准确。

(2)曾任门头沟区文物管理所所长的齐鸿浩

        曾任门头沟区文物管理所所长的齐鸿浩先生告诉法制晚报·看法新闻记者,在1984年第二次文物普查中,他们便在苛萝坨村登记下这座古桥,但娼妓桥的叫法,并未找到历史记载,依据的是民间传说。

(3)妓女耍戒台、赶秋坡为社会不容

        明末《帝京景物略》在记载戒台寺庙会时说:“每四月八日,芦棚满山,集僧无赖者、妓无赖者,给钱拥醉入,士庶群姗之。陈司成仁锡曰:多乎哉,骫法谤佛,于法为邦诬。用大戛,于佛法亦沦堕”。这一段首先用“芦棚满山“描绘出了戒台寺庙会“耍戒台、赶秋坡”的盛况,又知为“赶秋坡”用苇席搭建很多“临建”以接纳游客。不过花和尚、妓女这种“相拥醉红尘”的皮肉交易遭到百姓(士庶)的群起骂声(群姗之)。就连当时国子监祭酒陈仁锡都发出感叹:在戒台寺有这么多的违法谤佛的事情真是对佛法的大不敬,是佛法的沦丧。


        至此,对于历史中小小的一个桥名都有截然不同的说法,应该允许人们有不同的看法。我还是赞成使用“娼妓桥”这个名字,一方面,早已有符合逻辑的民间传说,是一种世俗文化沉淀;另一方面,也为中国古代社会增加一种和谐的氛围。至于妓女参加耍戒台、赶秋坡为社会不容,显然是一种性别和人格歧视,是糟粕。   

阅读235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
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