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96星洲记事21我们的朋友圈5 华校英校和而不同
在我们结束学习离开新加坡前四天的1989年5月30日,我们在新加坡的各个朋友圈都来到武吉知马上段美世界中心组屋2402来与我们话别。其中,有位叫陈仁杰的老先生,也就是我以前的图文谈到过的典型的传统华人(参见《公务员81星洲记事8新加坡人及其政治精英》),在高峰机构的黄英文先生提出请大家去海鲜酒楼聚餐时,陈先生当面拒绝,随后他告诉我说,华校和英校毕业的人格格不入。这件事情使我认识到他们之间在诸多方面的差别,要比我想象的大,也使我想到了人的价值认知与受教育的内容及程度有很大关系。
本图文谈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新加坡高峰机构的黄英文先生,二是以黄先生为样板来谈谈新加坡华人的不同群体。
新加坡高峰机构的黄英文先生
之所以单独讲一下新加坡高峰机构的黄英文先生,一方面是他属于典型的西方文化影响下发展起来的企业家,另一方面就是他与我们整个团组相处融洽,对他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我试图以一种新的视角来看待黄英文先生所代表的那一类新加坡华人,这就得从新加坡人的构成说起。
1、新加坡的三大主要民族
谈及新加坡人,首先就是民族构成,2019年的数据是:华人74.1%;马来人13.4%;印度人9.2%;其他民族3.3%。
华人进入新加坡,有三个历史时期:最早的是十一世纪香料之路兴起的阶段从马来半岛和海上来到了这里的;其次是十六世纪明朝中期海上丝绸之路繁荣时来的;最后是十九世纪中叶至二十世纪中叶战乱时期来到新加坡的。新加坡华人的从业范围主要是从政,金融,经商。
印度人主要分印度教和锡克教两大类,特别是这里的锡克人,盘头、络腮胡子、身材魁伟、英俊潇洒,常常看见他们戴着墨镜,骑个摩托车,从浮尔顿大厦沿海大道飞驰而过,风生水起。在新加坡印度人的从业范围主要是律师,安保。
马来人,按来源主要分东马和西马,主要从事工厂、建筑和服务性社会工作。
2、土生华人、传统华人、海峡华人及牛车水人
华人主要来自海南岛和福建沿海,大都是从事打鱼为生以及海上贸易。
十一世纪香料之路兴起和十六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繁荣时来到新加坡的华人,已经与马来半岛的民族文化融为一体,仅保留了部分中华传统文化元素,这就是土生华人。
十九世纪中叶至二十世纪中叶中国社会动荡和战乱时期来到新加坡的华人,主要是鸦片战争、太平天国战争、军阀混战、抗日战争和国内革命战争期间下南洋外逃避难的渔民,也有半殖民地时期从该两地卖到南洋来的猪仔,厦门的鼓浪屿上就保留了当年洋人倒卖猪仔的场所。但也有一些生活优渥的富裕之家到南洋闯世界的,这一类人往往都是来自广东的具有耕读立家传统的商贾人家,很多都是接受西方教育,从祖上开始就接受西方文化的熏陶,崇尚西方文化和意识形态,在新加坡立国之后,就形成了新加坡的政治和经济精英主体。
因教育背景和社会阶层等因素,同样是华人,内部就分化成土生华人、传统华人、海峡华人和牛车水人四个群体。
土生华人,是马来本土化的华人,在家庭婚姻等方面,与马来半岛原住民有密切联系,与中国的联系仅在一些文化习俗和节庆。
海峡华人,常自比喻为香蕉,皮是黄的心是白的,他们从小在英国殖民政府统治下,接受英文教育,对世界的认知几乎完全是西方式的,思想全盘西化,身份认定只是新加坡华族,跟中国没有什么关联。最典型的莫过于李光耀,对中国文化的杨抑,完全是根据世界政治格局的需要,特别是中国的发展来定夺。黄英文先生显然也是属于海峡华人类型,思维敏捷,审时度势,灵活机智。
传统华人,接受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坚定认为自己就是中国人 ,他们通常是第一批下南洋打拼的那批成功人士。最典型的代表就是陈嘉庚,也是新加坡华人中的精英和佼佼者,与中国故土有一种血肉联系,休戚与共,抗战的时候甚至送子参军,解放以后回国效劳。我岳父的同事莫阿姨就是五十年带从新加坡回国从事航天航空建设的,1931年生人,今年已经91岁,早年两家人住对门,现在互相知道身体小恙还会推荐写药品。前面提到的陈仁杰,就是莫阿姨的亲戚,自称华校和英校毕业的人格格不入。
牛车水人,我之所以要专门列出这一类人,是因为他们都是非精英类型的华人,但却是新加坡华人芸芸众生的主体。早年这就是世居新加坡老街牛车水的社会底层靠简单劳动和辛苦过日的华人群体。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牛车水人甚至是代表虽然受过一定的教育,但仍然没有突破叫底层社会阶层的绝大多数新加坡华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新加坡的牛车水人,就是艰苦奋斗而无果的占绝大多数的底层社会。生活的艰辛,已经使他们没有明显的文化认同,只要过好日子,什么文化都行。
那么,陈仁杰先生和黄英文先生,就可以分别对应于华校毕业的传统华人,以及英校毕业的海峡华人。
传统华人和海峡华人的说法,仅适用于新加坡。之所以这样称谓,可能是来源于他们阅读的新加坡著名的报纸吧,即《联合早报》和《The Straits Times》(海峡时报),十分形象是不是。
《The Straits Times》(海峡时报)和《联合早报》
现在,新加坡华人的分界限已经没有那么明显,简而言之就是:土著和新移民,或者精英中产和平民,这与我们在中国和世界上很多国家看到的情况十分接近。
3、新加坡的精英文化
新加坡是一个混合文化,并以受西方文化教育的海峡华人为核心的社会,其政治、金融和商业精英,都是地地道道的西方文化熏陶出来的人,具有完全彻底的西方的价值观,他们主导着整个社会的发展进程。
当年的新加坡总理李光耀,以及新加坡税务署徐籍光署长,就是十分典型的英式教育出来的政治精英。很显然,黄英文先生属于海峡华人中的商业精英,崇尚个人价值和个人幸福,注重社会公共秩序,与他的交往,使我们看到了他的思维灵敏,接人待物随和温良。
与黄英文先生
黄先生的英式右舵汽车,十年以后我才学车
我们这个10人团组,除了工作学习的八小时比较整齐外,业余活动的时候大家好像都很忙,各有各的朋友和去处,几乎很少有十全聚在一起的时候,但是高峰机构的黄英文先生能够做到把我们大家都聚在一块儿,完全在于他的接人待物轻松愉快,气质温凉友善。后为杨世泽,左起:林芝康、朱明明、王更生、李瑞婷、江爱心、徐光伟、黄英文、吕关生、卢云、李晓军、高世星。
4、温良广交的黄英文先生
黄英文先生是一个视野十分开阔的商人,江爱心小姐是他的女朋友,她毕业于马来西亚大学,他们常常到我们美世界中心组屋2402来玩,江爱心小姐还来教我们跳恰恰舞,大家都非常开心;我们也应邀去过黄先生的海滨别墅看看,还去搞过烧烤。
黄英文、江爱心到我们美世界中心组屋2402与我们和KK Hospital的中国医生聚会。左起:江爱心、甘金娥、冯令达、邹萍、陈续进、王更生、高梦林、卢云、黄英文。
黄英文先生与我们和周宜荣先生,及税务署的张淑英小姐聚会。左起:?、林芝康、朱明明、高世星、李瑞婷、杨世泽、李晓军、黄英文、王更生、徐光伟、张淑英、卢云、吕关生、周宜荣。
我们离开新加坡的前一天的1989年6月2日,黄英文先生来参加我们的离别恳谈,半夜两点钟送KK Hospital的中国医生甘金娥、陈续进回院部,然后一直与我们聊天至出发,并送我们到新加坡樟宜国际机场。新加坡武吉知马上段美世界中心组屋2402,前排左起:高世星、陈续进、甘金娥、江爱心、李瑞婷、?、徐光伟、?;后排左起:王更生、邱先生、林芝康、杨世辉、杨世泽、黄英文、吕关生、卢云。
到黄英文先生家
到黄英文先生家
左起:王更生、黄英文、吕关生、徐光伟
自己动手,快乐其实很简单
心有所往,诸法无常
黄英文先生,做的是商务贸易,生活富裕但十分简单节俭,在文化元素方面不问西东。思想和价值取向上是多元化的,但在家里却是纯粹的中式摆布。
不论传统华人还是海峡华人,亦或是现代新型的新加坡人,不必苛求相同,只求相和共济,社会就安好,生活就晴天。
到黄英文先生家做客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终极目标是至善,由一个时代的新人来践行。
问题是何为明德?纷乱之世,道回归原点,德也在清零。何为德?一个德之甲骨文,说明了底层价值:正道,秩序。
德这个甲骨文的原意可能是:在一个十字路口,要用眼睛看路行走。引申为别盲目乱窜,莫衷一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