惺惺相惜7:最后的莫西干人

王更生
2020-08-17

印第安英雄

向你奔来的印第安勇士,其威武丝毫不输于十字军东征时的圣殿骑士团英雄,然而,他们走的是一条穷途末路,他们是在自作牺牲,冲向印第安文明最厚的祭坛。这是一个大时代末日最后的回光返照,以一种最绚烂的方式,风萧萧兮易水寒……

我是2002年在美西亚利桑那州凤凰城的山间度假村房间的一本厚厚的旅游推介册几乎是最后几页中见到这幅油画的,当时眼睛一亮,即刻想到美国好莱坞大片《最后的莫西干人》,自此以后,那一个幽灵,一个哀怨的幽灵在我心中徘徊。

由此,联想得最多的便是在国际税收工作初创时期来到财政部税务总局工作的留用人员,他们都是旧政府时期的税务专家,我熟悉的是庞仁廉、吴芝隆和周仁庆三位老者。他们多不谙政治,由于历史的原因,都无不裹挟到政治漩涡中来,人性中的弱点注定要被放大,进而导致其人生旅途坎坷,命运多舛。


与留用人员工作和交际

2007年庞老去世,我和朱敬去复兴医院找其家人商议善后事宜。到医院后,家人不在,医生叫我们跟她走,来到楼外的一个开阔场地,里面有几排重叠这的不锈钢柜子,医生拉出第三层的一个,我们惊着了,是庞老,朱敬退了几步,我镇定下来叫她过来。庞老西装领带,十分安详如午睡一般。当时我就想到:他们的一生,要有人诉说,那是一部大书。

留用人员已经是一个很生僻的名词了,而且还在渐行渐远。他们曾经参与过国际税收开创性工作,作为曾经与他们朝夕相处过的后生,就简单说说吧,也让后之来者知道一点这个名词。

庞仁廉

庞仁廉.jpg

庞老是广西人,1984年我到对外税政处时他已经在那里了。那时候对外税政处就在财政部423一间大办公室,有五个工作摊儿,顺时针转是:处长尹克勤、章毅明和王选汇,经济特区税收庞仁廉、张楚楠、苏晓鲁、刘定发,进出口税收李树名、李晖、王增明,税收协定赵申年、刘金枝、胡志强,个人所得税孙惠英、赵丽佳、邬江,我和孙桂华、汤廷波分别到进出口、协定和个人所得税摊儿上干活儿。后来方凡、穆树彬也从别处调过来了。

微信图片_20200817074423.png


可能是由于刚来时处领导叫我抄写国务院《长江中下游发展座谈会纪要》之故,我次年1985年就到庞老的经济特区摊儿上去了,才有了后来的与苏晓鲁同志的风云际会:)

到庞老身边工作后,我经常请教他税收方面的事情,他都会简单谈谈意见,然后就说看看税法,次数多了,我好像就感觉到他对自己封闭的很死,就连税收方面的事情,他往往欲言又止,好像是欲说不能,后来请教他的事情就不多了。

记得我们大学毕业分来集中学习两周,分配岗位前开了一次会,比我们早来两年的胡金木也来介绍财政部工作等情况了,他突然话锋一转,批评财政部后勤部门不以人为本,弄的机关党委周副书记把他轰了下来。当时我们都很佩服这位校友大哥(他是我们学校法律系毕业的,其实我们同年1958),轮到刘佐讲了,他说的好像是后勤部门改善年轻干部生活方面的事情,我就讲得另类一点了。我说每天进财政部大楼,首先就是闻到从地下室冒出来的陈年臭气,什么时候能够将其与这个老旧部门观念中的臭气一起清除掉呢?

还有就是刚到对外税政处的时候,见到墙上挂着一张两毛(或五毛)纸币,问其故,说是找不到失主,挂了很久了,我觉得有点假了,扯了下来,居然没有遭到批评。那个时候处内氛围不错,每天晚饭后我们年轻人大都会回办公室,尹克勤处长大多会来,抽着烟与我们聊天。每天中午更热闹了,苏晓鲁都要高声读报,还夹叙夹议,弄的大家哄堂大笑,赵申年说“苏氏广播电台开始广播了!”邬江同志还可以在一把办公椅上横着睡觉,功夫了得!这样大好的局面,待李树名提拔副处长后就结束了。

随后主要和刘定发跟着苏晓鲁干活儿,与庞老接触就不多了,他总是在写很多东西,还去澳门大学讲课。再后来成了全国劳模,但是到退休职务都是主任科员。

我当综合处副处长后,几乎每年我都去看望他,那个时候正面临总局分配晾果厂的住房,他提出全国劳模能不能享受处级待遇分一套住房,几经上下仍然没有结果。后来了解到,孩子们见他这么辛苦工作多年,还住真武庙小两居,都很有意见,要住房应不是他的想法。那段时间他是很满足于自己的房子,每次去看他都给我翻看三十年代的词典、书籍、文章、报摘等等。

与庞老共事这么多年,对其所思所想知之甚少,觉得他总是把自己包裹的很紧,面向社会的都是谦恭的笑语和顺从,有一次局领导要听局里同志对工作的意见,庞老是安排发言,他老人家一上来就用纯熟的广东普通话说:我现在向各位领导汇报汇报。

庞老的夫人徐玉是一个非常和善可亲的小个子老太太,在所得税处搞文件收发工作,大家都很喜欢她。退休后她还参加局里的书法绘画班,喜欢热闹,一有舞会他都会去,我每次见到她都会搂着这个小小的身躯转悠一下。从来没有听说过她跟庞老闹不愉快。他们多活到年近九十。


吴芝隆

吴芝隆.jpg1984年参加福州会议


没有与吴老共过事,只是开会或他偶尔来总局出差帮助工作的很短时间见过,人非常低调谦虚,在当年是少见的那么可亲的上海人。


周仁庆

IMG_0761.JPG周老可能是他们那批人中硕果仅存的人了,1913年11月7日生于湖南长沙,1932级武汉大学经济系。大学毕业后一直从事税收工作,擅长英语,自学了日语和法语,在七十年代末和八十年代初,参与了个人所得税法的起草,800元起征点就是他提出来的,得到当时国务院副总理的肯定。关于周老的早年经历,见我拜访他的《国际税收传奇人物--百岁老人周仁庆》

和庞仁廉、吴芝隆最大的不同好像是他不太包裹自己,直到我2016、2017年两度拜访他老人家时,还谈到四川不用他(他解放前就是副处级了),要是到北京,就能当官,工资高,就可以找爱人(他原配夫人1972年抑郁症亡故),到各地都会招待他。听说周老八十年代看中过省局一位美女,没有遂愿。

如今107岁的周老身体依然健康,每天仍然看书看报。虽然看书看报他什么都不太晓得了,只是认识字,马上就忘,但是,这已经是他长年的习惯了,是他的百年孤独。


对于庞仁廉、吴芝隆和周仁庆三位国际税收老人,七十年代他们都借调到财政部税务总局工商税处工作,1979年成立对外税政处的时候尹克勤任处长,庞仁廉到该处工作,吴芝隆回上海税务局,周仁庆继续借调到1980年《个人所得税法》颁布后回了四川。在成立对外税政处之前,周仁庆与吴芝隆同章毅明、董树奎都是工商税处副处长赵家华领导的对外税政五人工作组成员。


后之来者,对于国际税收历史中曾经付出劳动的那些旧社会留用的税务人员,知道有这么回事情就行了,更多的精力会投入到一带一路、G20税改和已经显山露水的大国博弈的宏伟壮丽的税收事业中去。

谨以此纪念,那些大时代中的过路者,那些留用人员,那些最后的莫西干人。


这个人是波兰籍秘鲁人,奏唱的是《最后一个莫西干人》主题曲,秋风萧瑟

阅读243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
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