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之道2:城里来信2乐俭收信2/1976年周述德老师来信/儒家至善思想的进化

王更生
2021-01-28


(男声朗读)


1976年周述德老师的来信


       1076年度,在乐俭台共收到城里来信5封,分别来自挚友白世明、中学同学雷开云(两封)、中学英语老师周述德、中学同学陈朝彬。今天展示周老师的来信。

微信图片_20210128100514.jpg

       1976年6月24日,我在当知青的乐俭台收到了周述德老师的来信,甚感亲切。

       周述德老师是四川人,到遵义四中来教书的时候,是教的俄语,后来形势变化,就改教英语了。所以,跟Teacher 冯一样,他们的英语发音都有很浓重的俄语发音。在遵义四中上初高中那几年,我觉得英语发音最标准的还是印尼华侨郑秀谦和林远峰夫妇两位老师。

       但是由于喜欢英语,英语就比同学们好许多,这也拉近了我与几个英语老师的距离。

       自从1971年在遵义七中上海来的漂亮老师张国楠钦点我当英语科代表后,我就觉得那是第一次得到老师的如此看重,开始对学习感兴趣了,那也许我人生的一个新的起点吧。所以,50年来,我都记得张老师的模样,她人很妩媚,说话也好听,标准的上海普通话。这件事情,我在以前的图文《馨馨家园19:童年及小学时代19-到桥上去看风景》专门谈到过。

       在英语老师中,最亲近的就是周述德和蒲培芳两位老师了,蒲培芳老师曾经帮我买了32张一套的英语教学塑料薄膜唱片,连书一共5元钱,还向我开放了他家及收音播放一体机,这在当时是十分难得的事情。周述德老师更加温和一些,所以就经常和雷开云同学到他家玩,即使是后来他调到遵义五中教书,我们也寻着去了的。

       周述德老师属于那种刻苦钻研型的人,靠自学英语达到很高的水准,曾经在遵义市对外交往中发挥重要作用。

黑白046_副本.jpg1975年高中毕业时留影


周述德老师1976年6月24日来信:


更生同学,你好!

好久想写信给你,但因为一直在忙家务事,此后,又忘了你的确切地址。今天碰到包林同学,我向他说起此事,他也记不清楚,我简单写了几句,按我记忆中的大概地址写来。

自上次照相后一别,雷开云倒是来过几次。我托朱复恭老师给你带的书,直到四月份才收到。此后我约蒲老师去你家玩,顺便把书给你家里,但几次都因故未能成行,一直拖到今天。我想先写封信给你,为把书寄给你。

我所开列的书单中,朱老师只买到一本回来,即北京外贸学院编写的《英语口语教材》上册。韩老师借去看过,认为此书编得好,但下册还未出。

现在这里生活更紧张,鸡、蛋、肉等甚贵,你要是今后找车回家,是否能帮我带点回来,需不需要寄点钱来?

我们身体都差,生活如常,我们已搬家(原来楼下隔壁),你多久回来?回来时一定来玩。你们生活怎样,劳动、学习如何安排?问候你家父母。

祝好。


                                                     周述德

                                                     76.6.24

周述德老师1976年6月24日来信_副本.jpg

       这就是周述德老师1976年6月24日凭记忆的地址给我写的信。

       信中反映出三个信息:

       一是雷开云同学经常去看老师。这就是我们的师生关系,虽然已经离开学校了,但是相互之间都还是想着的,这也是人生中的一种缘分,大家不求利而来,只是为了感情,也只有感情,才能够长此以往。

       二是周老师给我推荐英语书;

      就学习英语这件事情,也是我人生中的一种写照,完全是凭着兴趣。这也跟我看书、听音乐、看电影、摄影、网络技术、流媒体等等一样,完全是兴趣使然。在那个年代,学习英语一点没有用处,而且还冒着一些想里通外国的风险。首先来自两方面的压力:一是家人不理解不支持甚至反对,我父亲就对当时的政治形势十分关注,不但不给我5元钱买蒲培芳老师推荐的塑料薄膜唱片,反而还揍过我;二是当时的政治形势却是对学习外语不利,湖南还有一个学生跳楼,留下遗书就是“不学ABC,也能干革命。”当时中国既反苏又反美,俄语和英语确实是容易让人怀疑有什么不良动机。学英语这件事情,我在上一篇图文中白世明的信中也提到过,毫无用处。但是就这样学习过来了,在乐俭台杠上的重岩叠嶂和茶树行间,留下了无数的朗读英语的声音。看来,被我喜欢上的东西,会不计得失后果,我心永远。按照专业水准来看,我的英语也不咋个地,也不是要咋个地。还好,在后来的高考中,虽然1980年外语只折算30%进入总分,但还是凭这一点分数,把我送出了省。

       三是周老师家生活困难。周老师家生活十分艰苦,师母身体不好,还有一个异常的男孩。尽管如此,我们每次去他家,都一定要留我们吃饭。要知道,那个年代吃饭确实是一件很大的事情。在学习上就更不在话下了,有求必应。之所以提到从乡下带点鸡、蛋、肉到城里来,一方面是收入低,另一方面城市供应不足,价格比乡村要贵。1975年底正安县土坪区乐俭街上赶场(集)时的鸡蛋价格是0.5元十个,在遵义市是0.8元十个,城里的价格比乡村要贵30%以上。当时的鸡蛋是真正的纯土鸡蛋,大小颜色不一,一斤有十一个或者十二个。这里有个时代轮回吊诡的市场行情:七十年代末有了红皮的洋鸡蛋,均匀个儿大,一斤九个,也就是现在养鸡场生产的那种蛋,现在成了最便宜的了,北京4.8元一斤,土鸡蛋要卖到20元一斤,那个年代红皮洋鸡蛋价格可是土鸡蛋的三倍左右。


大学之道2:儒家至善思想的进化

       上一篇的《大学》中第一句话说的至善之道,是儒家最核心的理想。

       大学之道即至善之道,在不同历史时期阐释的内涵是进化的:孔子释以礼,孟子释以德,曾子释以目,汉儒释以纲常,宋明朱熹等释以理,阳明释以心,明清儒学释以中,都是适应不同历史时期社会治理所需,目标都是社会及人与自然的中道和谐。前税务总局的王秦丰还在仁义礼智信后增加了一个和字。

       其实,至善之道就是天道人心,就是自然规律和人思维的本心,发乎于善,行之以德。

       谈到发乎于善,行之以德,就回到了事理人心来了。我们作为芸芸众生普通一员,明白这个简单的道理就是了。我有一篇图文《知者青青31:知青生活中最实在的理想:平路/几个甲骨文》,谈到农村当知青近四年的时间里,其实最实在的想法就是能够走平路,而不是农村那种泥泞坎坷曲折的路。其中提到“德”字的甲古文和金文,本意就是走正路。这样一来,中国历史上的君子就是发心于善,行合于德了。现在之所以人心不古,商业行业的利益原则和价值规律及等价交换似乎成了唯一的价值准则,甚至成为普遍道德来衡量人生价值。社会应有一种公共道德,就是一种普遍使用的价值观。


       岁月静好,是因为有更多的像周述德老师这样善良的人,秉承天道人心,艰苦磨砺,传道授业,教书育人。

       *                                             *


倪睿思:演唱朴树的歌曲《生如夏花》

阅读107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
写评论...